读书声声声入耳_《事事关心》练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三维航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体会文章由言论引出论点,进而层层深入阐述最后归纳总结突出论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从对联引出文章,反复诵读,揣摩作者表达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努力读书与关心政治必须紧密结合,学习作者事事关心的精神. 
课堂追踪 
一字词积累 
1.    错误勘察.圈出错误的注音和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加以改正. 
(1)    杨龟山是程灏、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之学的正宗嫡(dí)传 
(2)    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zuàn)写的一副对联. 
2.    千锤百炼.解释下列词语. 
宋儒理学 
正宗嫡传 
衣钵 
遗风 
二课堂感悟 
3.“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他们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 “总算”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5文章开头引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它与本文涉及的论题,阐述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三提升演练 
当然,以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当时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区别政治上的正邪两派。顾宪成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隐居乡里不讲求正义,不配称君子。”在顾宪成死后,高攀龙接着主持东林讲席,也是继续以“君子”与“小人”去品评当时的人物,议论万历、天启年间的时政。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超出宋儒理学,特别是程、朱学说的范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顾宪成讲学的东林书院,本来是宋儒杨龟山创立的书院。杨龟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的门徒,是“二程之学”的正宗嫡传。朱熹等人则是杨龟山的弟子。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的宣布,他是讲程朱学说的。这说明他就是继承杨龟山衣钵的。人们如果想从他的身上找到反封建的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我们决不需要恢复所谓东林遗风,就让他永远成为古老的历史遗迹吧。我们只要懂得努力读书和关心政治这两方面紧密结合的道理就够了。 
片面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强调政治,而不关心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决不能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学者,他的学问是不完全的。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 
6东林党人以“君子”与“小人”去品评当时人物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7. “人们如果想从他的身上找到反封建的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恐怕”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8.选段有一句话包含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请你把它找出来. 
9. 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 
选文中“这一点”指代什么? 123
10评价古人,不能苛求古人,课文公正的评价了东林党人读书和讲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结合当前实际说说你对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见解. 
思维冲浪 
吃 瓜 子 
                                              丰子恺 
    ①从前听人说: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 
    ②但我以为这三种技术中最进步最发达的,要算吃瓜子。近来“瓜子大王”的畅销,便是其老大的证据。常见闲散的少爷们,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枝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吃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谈,且谈且笑。从容自由,真是“交关写意”!他们不须拣选瓜子,也不须用手指去剥。一粒瓜子塞进了口里,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壳吐出,而在那里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不绝地塞进瓜子去,不绝地“格”、“呸”、“格”、“呸”——全不费力,可以永无罢休。 
    ③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俗语形容瓜子吃不厌,叫做“勿完勿歇”。为了它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断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中余香不绝,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纸包里去摸。我们吃东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厌,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厌。瓜子的百吃不厌,便是为此。俗语形容瓜子吃不饱,叫做“吃三日三夜,长个屎尖头”。为消闲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饱,时间就无法消磨。这与赈饥的粮食目的完全相反。赈饥的粮食求其吃得饱,消闲的粮食求其吃不饱。最好只尝滋味而不吞物质。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则开筵大嚼,醉饱之后,咬一下瓜子可以再来开筵大嚼,一直把时间消磨下去。要剥壳也是消闲食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倘没有壳,吃起来太便当,容易饱,时间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剥,而且剥的技术要有声有色,使它不像一种苦工,而像一种游戏,方才适合于有闲阶级的生活,可让他们愉快地把时间消磨下去。 
    ④具足以上三个利于消磨时间的条件的,在世间一切食物之中,想来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糖食店、杂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123
【阅读建议】课文论述的是一面要致力于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二者不能偏废.本文从吃瓜子的说起,以小见大,作者把吃瓜子消磨时光精神懈怠,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起来,表明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寓意深刻耐读. 
1、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2、第④段中“具足以上三个利于消磨时间的条件”的“具足”是什么意思?换成“具备”行不行?为什么? 
13、本文的语言极具讽刺意味,请举一例并加以分析。 
    例:                                                                                    
    分析:                                                                                  
14、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 
15. “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吃瓜子也需要“事事关心”吗? 
拓展创新 
16给下面一则新闻加标题。(2分) 
   “我要金喜善的眼睛、我要张娜拉的嘴唇!”合肥一家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李教授告诉记者,他经常能从一些年龄很小的求美者口中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大多对明星有很强的崇拜感,明星的特征就成为他们模仿整形的对象。 一项调查表明,现在中学生中对自己外形不满意的占一半以上,他们受明星的影响较大,行为较为盲目。“很多父母带孩子来整容,其实是带着‘投资’的因素在里面。”李教授认为,“虽然现在的医学技术水平已经能让他们的梦想轻易实现,但还是要劝他们认真对待,不要随意改变自己。”他说,特别是还未成年者,他们思想不够成熟,个人审美观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即使是对已达到手术限制底线的未成年人,更多的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据2005年2月2日《法制日报》宫礼文) 

事事关心1.颢zhuàn2.略3.东林党人主张不能只关心家事,还要关心国事.现在我们只有将读书和关心政治有机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作为的人.4.不能删,去掉后语气变得肯定,绝对化,与历史事实不符.5.可以使论题的引出比较新颖,有力论证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不合事实,为本文观点的提出作铺垫.6. 当京官忠心事主,当地方官留心民生,隐居乡里讲求正义,7.不能,去掉恐怕语气变得肯定,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反封建的读书人.8 努力读书和关心政治这两方面紧密结合9. 片面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强调政治,而不关心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10提示:从进步性与局限性谈. 11、吃瓜子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它具备三个条件:吃不厌、吃不饱、要剥壳。1 2、“具足”是完全具备的意思。不能换成“具备”,因为别的东西也许能满足其中一两个条件,但只有吃瓜子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作者在这里意在强调吃瓜子的“优越性”。  13、例: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不绝地塞进瓜子去,不绝地“格”、“呸”、“格”、“呸”——全不费力,可以永无罢休。分析:把“嘴巴”比喻成精巧灵敏的“机器”,用“‘格’、‘呸’、‘格’、‘呸’”模拟吃瓜子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那些吃瓜子的闲散少爷们消磨时间、精神懈怠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14、表面上看吃瓜子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吃瓜子会消磨时间,让人精神懈怠。实际上,一个国家有如此多的闲人,这个国家是有可能被消灭的。作者以小见大,表明了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15略16青少年“变脸”需谨慎

上一篇:《我们的风景》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事事关心》教案第2课时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218.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