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伏尔加纤夫作者|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及练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风起云涌:比喻多种事物或力量并起,发展迅速,声势浩大。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蓬首垢gòu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形容仪容邋遢,不整洁。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憨直:憨实直爽。
羸léi弱:瘦弱。
悲怆chuàng:悲伤。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朱伯雄,著名美术史沦家、教育家、翻译家。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即鲁迅美术学院前身),后人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史论硕土:研究生。他还筹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并担任了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朱伯雄精通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他频繁来往于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国。担任着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论系客座教授,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通过讲学方式,他不仅向外宣传了我们国家的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带回来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和资料,为史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相关知识:
⑴列宾(1844-1930年),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列宾出生在哈尔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个屯垦士兵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少时画过圣像画,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1871年以《睚鲁儿女的复活》这一宗教题材画获学院金奖并出国留学。1873年作为留学生访问了欧洲许多艺术胜地,文艺复兴的美术并没有使列宾满足,在给斯塔索夫信中还发泄了对拉斐尔作品的不满。他在国外学习三年,回国后定居莫斯科,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他自己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之中,都统一在微妙的色彩调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图和色调。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的有机统一,使他的作品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他曾被伦勃朗和印象派吸引,尔后又崇拜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
晚年的列宾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与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宾到了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
⑵《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1234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
第二部分(4-11),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12)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艺术成就和对参观者的影响。
三、写作方法
1.依次介绍,突出个性
画面共有11个人,怎样介绍既具体清楚又具有整体感?作者采取了分组依次逐个介绍的方法。11个人,分为3组,4+4+3,然后从第一组开始,逐个介绍,使渎者既有完整的印象,又对每一个纤夫有具体的了解。对这3组共11个纤夫,文章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去介绍,而是有主有次,有详有略。3组中间,前两组介绍较详,第3组介绍较略;11个纤夫中间,冈宁和拉里卡介绍较详,其他人较略,后二个介绍最略。这样的介绍,既清楚,又突出了画面的重点,符合油画的创作主旨。
介绍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动静”关系是比较难以处理的。画面是静止的,而人物却是鲜活的;人物呈现在画面的外在的特点比较好介绍,人物内在的性格、气质、情感却难以鉴赏和介绍。本文能够较好地将人物,特别是重要人物外在特征和内在个性结合起来介绍,透过外在的衣着、动作、表情去表现人物的内在思想情感。例如冈宁,他不仅是走在拉纤队伍最前面的人,更是这个群体的悲剧性主角。文章介绍了他“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丁”,说明他的贫困,这是他拉纤的经济原因;介绍“他的头上画了一块包头的破布”,显示他“古希腊哲学家”的气质,这是他成为“主角”的思想原因;介绍他“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根纤索绷得很紧”,表现他忍受着肉体的痛苦;通过他“那双深陷的眼睛”、突出的前额,显出了他的智慧。人物的这些外在特征,加上他“神父”“唱诗队指挥”的经历,让人想见他此时拉纤所承受的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感受到他坚韧的性格和“内在的意志力”,——过人的智慧和坚强的性格都是“领头”人物所必需的。藉此,作者完成了对“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的介绍,读者也仿佛看到了一位拉纤群体灵魂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2.画面介绍和背景介绍兼顾
文章的标题是《油画(伏尔加纤夫)》,对画面的介绍是文章的主体,作者用了8个自然段(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介绍油画的具体内容,使我们获得了对画面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从外在特片到内在精神的全面清楚的了解。但是,对于这样一幅极富盛名的艺术品,对于它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成就,很有必要结合它的创作背景去赏析,以求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作者在正式介绍油画内容之前,花了3个自然段的篇幅,从绘画艺术、列宾生平和社会现实等三个方面作了背景介绍,这些背景介绍无疑能使我们每位读者对这幅著名油画的主题、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有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四、问题探究
1.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价值?
油画《伏尔加纤夫》以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手法,对沙皇农奴制的深刻批判和对农民的深情关切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对广大读者作普及性的介绍和推荐,让更多的人,包括青少年,了解它,理解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的介绍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周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这幅名画,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1234
2.从这部作品可看出艺术与社会现实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以确凿的实例具体说明,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这种创作理念和鉴赏理念,对于丰富和提高读者,包括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乃至人文素养都是极有益处的。文章在背景介绍部分说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度虽然被废除,但是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俄国的民主解放运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一定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揭露和批判这些腐朽和没落的东西,并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未来,从这个角度讲,《伏尔加纤夫》是时代的产物。文中还说,1869年的一天,列宾在涅瓦河畔亲眼看到“一幕使他吃惊的现象”,即一群动物般的纤夫,正“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他们乞丐样的形象、奴隶般的劳动,让画家“感到震颤”,深切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于是,“他决心”把这一切“画下来”,可见,也是生活的源泉浇灌了《伏尔加纤夫》这朵艺术之花。文章这方面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
【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三段介绍了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包括画坛背景、画家背景和社会背景。
联系:有了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和画家对生活的感悟,才有油画《伏尔加纤夫》的产生;《伏尔加纤夫》是对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和画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反映。
启示: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鉴赏艺术作品,离不开对作家生活和作品产生时代的了解。
第二题:略
第三题:斯塔索夫的评论,高度评价了列宾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赞扬了列宾及其作品的现实性、民族性和人民性。
第四题:略
【类文品读】
浅谈中国画的欣赏
中国的各种传统艺术,诗文、绘画、书法、音乐、戏剧、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的。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以及宗教理念等,其中以绘画的诗性特征最为突出。传统中国画追求诗、书、画合一,这里的合二,并不是单纯指要有与画面相呼应的诗文,而是指要在绘画中能找到诗情,即通常所说的“画中有诗”;而古典诗文所描述的景象如果画出来往往就是一幅空灵简约的山水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因此,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作为表现和吟咏的中心,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这是绘画和诗歌的相互渗透和包含。
纵观整个中国画坛,以题材来论,山水画是主流和中心,也是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难点。因此,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言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画家就把自然山水视为充满灵性的象征,并对山林川泽表现出无限的向往。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意思是说高峻壮丽的峰峦,森渺无际的烟云林木,皆永恒地映照着圣贤的高洁情怀和神绪。画家追求畅神,在与大自然的亲近过程中,深深感悟到精神超脱的自由与畅快,并将这种对于自然、人生的感悟用绘画表现出来。因此,通常情况下,画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山、真水,而是在体察自然之后的经过沉淀的心中的山水。因此,在欣赏一幅绘画时不能以写实主义的眼光去体察。1234
中国画有自己的透视法,即所谓的散点透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布局,一个节奏化的变幻的空间。宋代画家郭熙在其所著《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透视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势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的景色常常是在同一幅画作中表现出来,也就构成了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空间,这已经不是现实的以一角度所见的空间,而是全局。对于同一片山色景物,画家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趋向平远,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节奏化的过程。在表现“三远”的空间上,中国古代画家发挥了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出一些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例如,体现高远用流泉飞瀑来衬托,李白有诗“飞流直下三千尺”即是高远的佐证;深远用云来表现;平远之景则用浩渺烟波来构建。这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形式。所以在赏析一幅画作时,要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体会。
以上所说的是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画的精神实质,具体到每幅画作,则可以从技法、构图和主题几个方面考量。其中主题是一幅画所要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把握主题才是对一幅绘画最终极的理解和欣赏。例如,明唐寅《菊石图》轴,作者仅用水墨绘丛生的菊花、山石、兰草,画面极其简淡。右上角自题诗一首:“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菊花入酒瓢。”画家借彭泽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山林的放逸情怀言明心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是理解和欣赏这幅画的重点和关键。(有删节)
1.什么是“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这最早是对谁的诗画作品的评价?
2.“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菊花入酒瓢。”诗中的彭泽先生指的是谁?指出画线词语各出自东篱先生的哪部作品。
3、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
4、为什么在欣赏一幅绘画时不能以写实主义的眼光地体察?
5、具体到每幅画的鉴赏重点要把握什么?为什么经?
6、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是如何构成的?
7、作者认为在赏析一幅画作时,要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体会,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8、以《枫桥夜泊》为例,谈谈你对“诗中有画”的理解。
(参考答案:1.古典诗文所描述的景象如果画出来往往就是一幅空灵简约的山水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在绘画中能找到诗情,就叫做“画中有诗”。王维 2.陶潜;《归去来兮辞》;《饮酒》。 3.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言的。 4.通常情况下,画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山、真水,而是在体察自然之后的经过沉淀的心中的山水。 5.重点要放在主题的把握上,因为主题是—‘幅画所要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把握主题才是对—幅绘画最终极的理解和欣赏。 6、中国画有自己的透视法,即所谓的散点透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布局,这种节奏化的变幻的空间,在同一幅画作中表现出来,也就构成了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空间。 7.结合中国画透视法“三远”的特点来说。 8.略)

上一篇:油画《伏尔加纤夫》练习

下一篇: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211.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