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形及其应用_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

九年级数学教案 2016-03-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 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  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 (米).

.

∴ (米).

∴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 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 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 12丈2尺8寸.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shuxuejiaoan/38458.html

  • [大班数学教案位置关系]数学教案-两圆的位置关系

    课 题: 两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教学难点 :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⑵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模板小学_数学教案- 函数(二)

    课题 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圆柱体】数学教案-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 圆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切线长定理|切线长定理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及其应用.因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正方形_数学教案-正弦和余弦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本小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的概念,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包括引言中的问题)等 2.重点、难点分析 (1) 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全章乃至整个三角学的...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小班三项大小比较数学教案_数学教案-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用公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二次三项式的意义;知道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3.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推导,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推导,进...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数学教案-两圆的公切线

    第一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认识三角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初三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数学教案-二次函数

    知识点〗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大纲要求〗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3. 会平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 [大班数学教案平面位置对应]数学教案-平面直角坐标系

    1、教材分析: ⑴知识结构: 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需要一种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 在数学上,可以类比数轴,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完成了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也把数与形统一了起来 ⑵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能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并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

    发布于:2016-03-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