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第二段_《逍遥游》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预习学案
1.熟读4—6段,结合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的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
2.解释加点字词。
(1)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        )二虫又何知!
翻译:到郊外去,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2)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            )不及大年。奚以(          )知其然也?
翻译: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课堂学案
3.研习4—6段
(1)自由朗读此三段,整体感知。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决起而飞: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朝菌不知晦朔:
(3)落实下列文言语段翻译。
①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1234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哪些事物是“小”哪些是“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蜩[3]与学鸠[4] 笑之曰:“我决起 而飞, 抢[5]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急速起飞,碰到榆树和檀树
榆     枋,            时则 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的树枝(就停落在上边),有时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
奚[6]以之       九万里     而    南为?”适莽苍者,三  
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到郊外去,带上
餐而   反[7],   腹  犹  果然[8] ; 适   百里 者,    
三餐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
宿    舂        粮;   适  千里  者,    三月      聚  
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粮。    之  二虫    又何知!
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段意: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小知[9]  不及  大知, 小年[10]不及   大年。奚  以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凭什么知
知   其然也? 朝菌[11]         不知      晦  朔[12],蟪蛄不
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月初和月末,寒蝉不
知     春   秋,此  小年也。楚之南  有   冥灵[13] 者,
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
以 五百岁 为春,  五百岁 为 秋;上古有大椿[14]者,以八
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岁当作秋;上古有大椿树,把八千
千岁为春,八千岁  为秋。而 彭祖[15]        乃今   以  久 
岁当作春,八千岁当作秋。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长寿而著特  闻,众人 匹[16] 之,不亦   悲   乎!
称于世,人们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段意:用“小知不及大知”承接上文,“小年不及大年”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12345
汤之   问棘也    是已。  穷发   之 北   有   冥
    商汤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个很深
海 者,  天池 也。   有  鱼 焉,   其  广   数千里,
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
未   有    知其    修者,  其  名 为 鲲。有 鸟 焉,
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
其名  为  鹏,背  若太山[1],  翼  若 垂天 之云, 抟
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背象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乘
扶摇羊角[2] 而上者九万里, 绝  云气, 负 青天, 然 后
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
图 南, 且  适  南冥   也。 斥鴳[3]   笑之曰:“彼  且 
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
奚  适  也?  我  腾 跃     而上,不过  数 仞 而下,
到哪儿去呢?”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
翱翔   蓬蒿  之间,  此  亦   之 至 也。  而彼  且 奚
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
适也?”  此  小大之辩[4]  也。
到哪儿去?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段意:本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

彭祖以长寿著称,但只有八百岁,连冥灵和大椿的寿命也比不上,也不是逍遥。
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都有所待,大与小没什么区别,不用羡慕大,也不要鄙视小。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告诉我们应该放弃功利之心,追求自由。

这里提出“小大有别”和“小不及大”并不是对“大”的肯定。这里突出 “小”和“大”只是量的区别,不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
大如鹏鸟,小如蜩鸠在生命状态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

课下练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夭阏(è)        坳堂(ào)          决起而飞(jué)
b.蜩(tiáo)       蟪蛄(huì)         数数然(shuò)
c.抟(tuán)       舂粮(chōng)       抢榆枋(qiǎng)   12345
d.斥鴳(yàn)      泠(líng)然        乎待哉(wù)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知不及大知    
b.《齐谐》者,志怪者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以五百岁为春                     奚以知其然也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d.小年不及大年
4.一词多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名    名之者谁(               )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知    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              )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鹏之徙于南冥也(              )
    之    而莫之天阏者(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之二虫又何知(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而    而控于地而已矣(              )12345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以五百岁为春(              )
    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奚以知其然也(              )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912.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