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亦可傲王侯孙中山|.“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4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身居上海的叶永烈写北京的“四人帮”传,而身居北京的陈廷一则以上海的《宋氏三姐妹》而闻名全国。
迄今为止,陈廷一发表专著、传记近20部,共计9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国家奖。
“鲜花的绚丽,殊不知是昨天的凄风苦雨。”陈廷一是一个极普通的人。生不适时,少年丧父,母亲讨饭供其上学;同时又是“老三届”,与泥巴打了多年交道。后来入伍到长白山麓,做了一名军营厨子。30岁进大学时,已儿女双全。18载的军旅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本来陈廷一是最有条件走仕途之路的,30多岁就成为少校副团,可他没有选择此道,而是选择了自我吃苦的传记文学创作之路。他那质朴的文风和人格力量,以及在特殊环境下养成的创作韧性,在当代作家群中是不多见的。
从事创作以来,陈廷一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蔼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1990年,他以稿费设立了“李耳文学基金会”晨光奖,奖掖了65名文学新人。他的作品代表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进了他的作品。1995年7月1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署名梅洁的文章,其中指出“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二、写作背景
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XX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XX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XX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XX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菜肴(cài yáo) 奢侈(shē chǐ) 勉强(miǎn qiǎnɡ)
2.字形
精彩 烦躁不安 踊跃 张灯结彩 水泄不通
3.词义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统称六合。文中泛指天下。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选文共25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
(二)第2~4段,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三)第5~14段,写孙中山做总统后生活依然简朴。
(四)第15~25段,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爱戴。
二、内容详解
选文共25段,依行文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领起全文。
第2~4段为第二部分,紧承上段,写“布衣总统”这个称谓的来历,在叙述顺序上属插叙。1234
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写故事起自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引出下文。
第3段写孙中山用“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求见张之洞被退回。孙中山在名片背面只写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反映了他不喜客套、俗套的作风。
第4段写孙中山以“布衣亦可傲王侯”回敬张之洞,使张之洞“大为吃惊”,“并以大礼相待”。张之洞在名片背面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是嫌孙中山不恭,也有看来访者如何回应、考察试探对方的意思。孙中山回敬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不仅与张之洞所写对仗工整,而且气魄非凡,显示了早年的孙中山虽为布衣,但才学出众,胸有大志,自信非常。文中写张之洞的反应虽寥寥数字,但生动地衬托了孙中山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14段,写做了总统后的孙中山生活非常简朴,衣食住行的标准都很低。文章依次从“住”“衣”“日常生活习惯”“食”等几个方面表现孙中山生活简朴。
第5段首先以总括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领起下文,然后侧重从“住”这一角度表现孙中山的简朴。作者具体介绍了孙中山居室的摆设,看似简陋,实则反映了主人的简朴作风与高尚情趣。此外,还写到了孙中山关于住所的一番话,“言为心声”,表现了孙中山的公仆精神。
第6、7段,写他穿衣朴素,发明“中山装”。“中山装”的事例很典型,很多人知道“中山装”是孙中山的发明,知晓其中原委的却不多。因此这个事例既能反映孙中山的简朴,又很能吸引读者。
第8段从写孙中山日常生活有条理、有规律,体现了他内心的条理与宁静。这里写了孙中山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虽然平常,却反映了他勤勉、自尊的品格及从容沉静的气质。
第9~14段从“食”的角度表现孙中山生活简朴。第9段通过他的菜金与官场菜金的比较,以及平常的餐具写他不讲究排场,不摆阔,勤俭节约。第10~13段写孙中山招待唐绍仪,用唐绍仪的表现衬托孙中山生活的简朴。第14段写面对普通小菜,伍廷芳难以下箸,孙中山却吃得津津有味,两相对比,更体现了孙中山生活的简朴。联系当今官场的“吃喝风”,我们不能不感叹孙中山的简朴确实难能可贵。
第15段至选文结束是选文第四部分,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的爱戴,更体现了其“布衣精神”。这一部分是文题中“布衣”二字的深化与升华。
第15段写孙中山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于是首先想着人民,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群众,不扰民。这已不仅仅是生活简朴,而且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在选文的表现重点上,本段承上启下,是一个恰当而巧妙的转换。
第16~25段写孙中山怕扰民而微服出城,看到“共和”“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民气振奋,群情激昂。他们发现孙中山后欢迎、欢呼,发自肺腑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激情。孙中山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绕道回总统府。通过百姓的表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思想已经为民众所接受,他是百姓爱戴的总统,是公仆而不是皇帝,是从民众中走出,服务民众的“布衣总统”。这几段写百姓剪辫子,写北伐军的军歌,写百姓的热烈程度,写巡官等的表现,实际上都是在写孙中山,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了孙中山作为“布衣总统”崇高而又极富亲和力的形象。1234
三、技巧鉴赏
1.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以及叙议结合的手法
如选文第3、4段:“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在名片被张之洞退回后,“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这里,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表现他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的精神。在前面充分叙述的基础上,最后一句用议论作结,既总结上文,又回扣中心。此外,作者写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大量事例,也都注意刻画他的言行,使文章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孙中山的“布衣”品格与精神。
2.对比、衬托的运用
写人时用对比,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用衬托,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都可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本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衬托:如第3、4段写张之洞态度的变化,前后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孙中山的不凡气度;第10~13段写唐绍仪来访,吃完卤水鸭还在等菜,以此来衬托孙中山生活的简朴,并且用唐绍仪的菜金十元与孙中山的四角作对比,进一步地表现孙中山生活的简朴;第14段写面对普通小菜,伍廷芳“无法下筷”“勉强下咽”,而孙中山却吃得津津有味,两相对比,表现了孙中山不尚奢华的“布衣”本色。此外,文中写孙中山出巡时看到的街景及群众的表现等等,也是对孙中山思想品格的衬托。对比、衬托的运用,使孙中山的形象与时代社会融为一体,且更显丰满、生动。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歌词的含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引用这首军歌的歌词?
探究思路:要理解这首北伐军军歌歌词的含意,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思考。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详细引用这首军歌的歌词,显然和本文的主人公——孙中山有关。
参考答案: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和“妖氛全扫净”两处是理解歌词含义的关键所在。“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中的“警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天华所作宣传革命的名著《警世钟》,可以推知此句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革命宣传,沉睡的中国已经觉醒,革命的风暴已经到来。“妖氛全扫净”中的“妖氛”是指满清的封建统治及其余孽,此句是说革命定会推翻封建统治,彻底荡涤封建残余。歌词号召革命,充满进军的激情。作者引用这首军歌歌词,渲染了强烈的时代气氛,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民众精神振奋,充满斗争信心。而这正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及其战友们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所以,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引用这首歌词,是从侧面表现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突出了孙中山唤起民众、推翻满清、创立共和的民主精神。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思考,分析人物品性。
参考答案:第一问,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不喜客套、俗套,而且才学出众,胸怀大志,气魄非凡。
第二问,张之洞正是从孙中山的回帖中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大志,认为此人不可小觑,必有大的作为。张之洞态度的转变也正说明孙中山可能早有“布衣总统”的初衷。1234
二、点拨提示:注意概括总结每一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问,选文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菜金很少、出行不扰民、不讲究排场等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
第二问,答案略。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三、点拨提示:第一问要结合全文来理解。第二问对于口号的评价要思考口号背后深层的思想意识。
参考答案:这个口号表现了百姓对孙中山的爱戴之情,希望这样的大总统能够永远做下去。
第二问,这个口号不妥当。因为孙中山提倡的是民主、平等、权利,提倡的是反封建,“大总统万岁”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东西,是世袭制,是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这与孙中山的思想是相悖的。革命不仅仅是剪辫子,更是思想的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四、点拨提示:注意这里是比喻中的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
参考答案:修辞格是比喻,将还未觉醒的中国民众比作睡狮。仿写句子略。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892.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