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原文】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品读语句。
●教学导航
一、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1.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老师点拨: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梳理全文,理出头绪,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点拨:细读、品味胡文英的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明确)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2.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3.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4.整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5.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归纳提要
1.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地告诉人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2.课文采用对比法(对照法)把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二人同是垂钓,但心境不同。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回答。
(明确:姜太公,直钩钓鱼,用意在钓文王,并非真心钓鱼。他的心在为人赏识、为人所用上。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甚至是希望有一条鱼来给他充饥)
3.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点拨方法:在这里乌龟是一个比喻,要从这个意象入手,从而体会庄子的精神世界。
(明确: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鄙弃富贵权势,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精神的自由)
三、重点解读
1.“我们不以此悬的”什么意思?(的:箭靶的中心,引申为“目标”“目的”“标准”)
(明确:我们不用这一个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
2.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明确: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12345
3.咬文嚼字: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崇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四、探究质疑
1.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明确: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入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2.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一点庄子和他的著作,请再联系读过的《秋水》《逍遥游》,谈谈你的见解。
解说:本题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本题又要求扩展阅读,温故知新。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读书卡片的一个栏目:挑战权威。课后交流。
推荐阅读:《永恒的乡愁》(鲍鹏山)(见高中第五册《语文读本》)
●延伸阅读
 “老子”说12345
老子具有极其出色的逆向思维能力,所以他对当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念都表示出怀疑,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他最终将怀疑变成了对现实的否定,这就似乎走的有些远了。
老子的“无为”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天道”的认识之上。他认为:天地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也应该遵从天而“无为”。且不论,老子的“天道无为”是否正确,就以人的发展历史来看也远不是“无为”可以解释的。如果真的如老子所说“无为”是应了天意,那么人应该还是猴子,应该还爬到树上吃果子,而不是举着锄头种粮食。进化本身就说明人不可能安分,人总是在改善内外部环境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老子不认识达尔文,不知道进化论,他可能以为人从来就是人,没有猿猴的过去,自然也就没有更完善的将来,所以他的“无为”是静态的,不符合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动态事实。
当然,如果老子仅是因为对自然的认识上出现了错误,那我们应该原谅他,毕竟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的人们还热衷于祭天拜神,与他们相较即使是静态的认识人与自然却也还是一种进步。
但他的“无为”似乎还另有目的。据说老子写这本书是在他弃官归隐时,应守关者关尹的请求才作的,似乎本身就代表着他无所求的品格。但是,我不相信他真的无所求,因为写书时他还在发牢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他在弃官前是有政治想法并行动过的,只是由于没能实现才无奈地归隐了。看完全书后,我发现“天道”其实不过是他以所谓圣人之言传授治国之道的借口罢了。这样看来老子并不那么单纯,换句话说就是有些狡猾。
在阐述治国理论时,老子充分展现了他逆向思维的特长,几乎每句话都充满了辩证性。例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仿佛任何被大家称颂的行为都是由于整体上的不善所造成的。又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好像在说明人在认知方面的缺陷。这些话独立起来看可算非常智慧的语言,很有深意也不无道理,但将它们摆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就不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更不可理喻的是老子对此得出的结论竟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虚无,仿佛世间的一切标准和概念都是空虚的幻象,根本无法实现。
其实,这正是老子的目的,否定现实是为了控制现实,他希望人们不要产生追求的欲望,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满足不了欲望的痛苦,没有痛苦也就不会反抗,不反抗国家不就长治久安了吗?他开动脑筋推理出了一种精神胜利法,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真可谓居心叵测啊!
然而,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不可遏制的欲望,特别是现实中束缚看来是最小的君王们,要他们做到“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简直比老百姓“生而不吃”都难!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注定不可能成功,也幸亏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这一套在政治上注定是失败了,因为客观存在的“人道”恰好不适应他主观形成的“人道”。但“辩者不善”这句话在后世却无数次的得到了验证,很多巧舌如簧者也玩着与老子一样的把戏,把险恶的居心隐藏在各式各样的花言巧语之下,小到骗财,大到欺世,将善良却不辨是非的人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民间有句话很能形容这样的人:“他把你卖了,你还帮着他数钱呢!”因此我们要警惕,千万不能上了那些“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当。12345
《先秦学术》序言

儒家天真,道家率真,墨家认真,名家顶真。
政治上天真的儒家,在生活中一点也不率真,所以多是伪君子。生活中率真的道家,在政治上一点也不天真,所以多是真隐士。宗教上认真的墨家比儒家虔诚,他们把鬼神当真,因此避免了儒家的虚伪。知识上顶真的名家比道家真诚,他们把真理当真,因此避免了道家的虚无。
然而帝王专制需要政治上天真幼稚的儒家,因此儒家战胜了墨家,宗教信仰在中国成了民俗游戏。帝王专制需要生活上率真随便的道家,因此道家战胜了名家,客观真理在中国成了海外奇谈。
所谓真实,可分为真际与实际两部分。中华民族是个很不认“真”而颇为务“实”的民族。名、墨两家专注于真际,儒、道两家专注于实际。因此墨家和名家的中道覆灭,在中国历史一成不变的务实轨道上,几乎是逻辑的必然。名、墨两家的中道而绝,使真际文化成为绝响;儒、道两家的阴阳互补,使实际文明绵延久长。中国文化对“真实”的接受程度,以道家颇为务实的率真为最后界线。在率真的限度内,一定程度的狷介放达,成了中国文化最高的审美内容。作为对令人窒息的专制文化的必要调节,作为对高度紧张的脆弱神经的适度松弛,道家式的率真狂放,有时甚至可以表现为对帝王将相的某种不恭和傲慢。但任何狂士一旦越过了这个最后界线,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儒者弱智,道者狡智,墨者奇智,辩者大智。
儒者标榜仁义,贬低智慧,因为他们非常弱智。道者批判仁义,绝圣弃智,却自称大智若愚,然而若愚之智并非大智,只有老奸巨猾的狡智。墨者非难儒、道两家,无私无畏地神道设教,颇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智。辩者跳出世俗政治的污秽樊笼,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叩响真理之门,故有空谷足音的大智。在公孙龙的超绝智力面前,所有先秦诸子的智力都显得相当平庸。因此,当墨、辩之智成为绝响之后,中国文化从此就与真正的智慧永远绝缘——直到西方智慧进入中国以前,只有道家的狡智和禅宗的冒牌智慧——弱智的儒家信徒无不对取代了良币的劣币心悦诚服。
由于真正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席,于是智力水平连普通几何题也解不出的江湖骗子,就敢于自封智者。徐光启服膺西方文化,是从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开始的;康熙皇帝敬畏西方文化,也是从解几何题开始的。我敢断言,凡是贬低西方文化的人,都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反过来也一样,凡是拜倒在西方文明现有成就脚下,却对产生这些成就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人,也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柏拉图学院门口之所以大书“不懂几何者免进”,就是为了预防弱智者成为以“超级智者”唬人的江湖骗子。众所周知,中国自古至今都盛产这样的江湖骗子。我认为,凡是会解几何题的人,就不会被禅宗式的江湖骗术蒙得晕头转向。我敢说,惠能以及所有的禅宗大师,他们的智力都不足以解几何题。不会解几何题并不可羞,因为他或许是个能够打破唯理主义的逻辑思维定势的艺术奇才(比如庄子),但艺术家不该冒充哲学家——正如不懂诗的哲学家不该冒充艺术家。

公元前八到二世纪,是人类现有各大文明的原始积累期,雅斯贝尔斯谓之“轴心时代”。这一时代,相当于中国历史分期中的先秦。本书试图描述的是,当苏格拉底及其弟子在雅典街头探讨哲学,当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在印度荒野传播宗教,与之同时代的杰出中国人,在街头、在荒野——事实上更多的是在庙堂之上——说些什么?他们的言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言说,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12345
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顶峰,此后历经两千年而永难超越。为了使枯燥艰深的诸子思想形象易解,我选取了诸子寓言作为进入这座灿烂宝库的方便法门。虽然在学理上我服膺名家,在人格上我敬佩墨家,但是由于名、墨两家中道而绝,在本书中过多谈论名、墨两家,未免与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过于无关痛痒。由于儒、道两家事实上成了中国文化阴阳互补的主流思想,因此我还是把大部分篇幅给了儒、道两家,这样对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更为切中要害。并且毫不意外,专注于真际的名、墨两家确实也较少从事寓言创作;同样并非意外,先秦最杰出最多产的两位寓言巨匠——庄子和韩非,恰是专注于实际的一道一儒(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别派)。寓言正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实际的一种。而由于寓言同时又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具游戏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因此思想极度不自由的韩非,虽然寓言数量多于庄子,但其艺术水准与庄子却不可同日而语,也就并非意外了。在我这种毫不圆通的逻辑头脑看来,一切都是必然的。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有意外和偶然,长时段的历史走向,却一定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意外。这对于希望客观历史能够更符合主观愿望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吧。
●板书设计
1.庄子与姜太公
同样是垂钓,但心境不同。
姜太公垂钓,用意在钓文王。
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的在钓鱼,无意于楚国的相位。
 
2.乌龟的故事
(1)以乌龟自比,说明自己的态度:吾将曳尾于涂中。
(2)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
(3)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
●学习卡片
福祉(zhǐ)     朝暾(tūn)     聚讼(sònɡ)
濮(pǔ)水     清风夜唳(lì)    惊魂甫(fǔ)定
辨形:
消受——销售    聚讼——惺忪    谬悠——绸缪
怪诞——垂涎    目不暇接——瑕不掩瑜
词语理解:
福祉:幸福。
甫定:刚刚才定下来。
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
端崖:边际。
耿耿:老想着。
暾:刚出的太阳。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837.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