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 巫红涛     【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旧教材的选文,但教学要求与旧教材完全不同,重点在理清思路,因此教学方法与重点应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

  作为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本文阅读理解难度较高。原因有二:一是写作背景离学生太远,学生难有真切感受;二是鲁迅的语言很简练但含意很深刻,有时又曲折达意,这对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是较为困难的。但虽然如此,基于本课教学的新要求,讲解课文内容不作教学重点,可采用学生提问,老师答疑等方式来解决词句理解问题。另外,还可通过提供较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尽量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把握全文思路及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3、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策略】

  1、整体略读,把握整体思路。

  2、局部精读,细细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
 

【教学媒体】

  1、投影机。

  2、有关当年学生运动的影片片段。

  3、印发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及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二》。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略读全文,解决难读难懂的字、词、句。

  2、为文章7个小节分层次。
 

二、导入

  1、回顾鲁迅作品

  2、解题:

    “记”──纪

    (以此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中的语言有着当时时代的烙印,不宜作为现代规范语言的标准。)
 

三、介绍背景

  1、注解一。
1234
  2、介绍刘和珍及“北师大事件”。

  3、介绍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和鲁迅《无花蔷薇二》。

    (注:介绍背景目的是设置一个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能在此情景和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因此,可采用图片、电影片段和朗诵等感染学生。)
 

三、复习理清思路的方法

  1、分段,概括各段大意。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段落与表现中心的关系。

    (注:此方法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已有所总结,这里是进行复习。)
 

四、检查预习

  (目的:理清课文的整体思路。)

  提问: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几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明确:一、二∕三、四、五∕六、七

  纪念缘由→追忆→意义
 

五、进一步理清思路和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设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找出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

  提问:

  1、纪念刘和珍的缘由是什么?有这些原因为什么却说无话可说?

  2、无话可说又为什么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3、追忆刘和珍抓住什么特点来写?为什么?

  4、第四、五节都写了“3.18”惨案,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从第六、七节看,鲁迅对“3.18”的态度是怎样的?

    (注: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并板书出来。)

    (板书见后)
 

六、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将难以理解的词句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上一课要点
 

二、理解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提问:从文章各部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沉痛悼念交积悲愤控诉。

     第二部分:深情缅怀交积无情揭露。
1234
     第三部分:深沉思索。

     通过一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将悲愤感情交积在一起组成线索贯穿全文。

     (补充板书。)
 

三、明确局部思路

  分析第四节,让学生点出引领思路的关联词语,从而理清作者是如何逐步深入地揭露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惊闻噩耗→颇为怀疑→证明是事实→之后更有诽谤和流言,难以置信→发出在沉默中爆发的号召。
 

四、学生提问,老师答疑,解决疑难
 

五、解决练习
 

【附板书】
 
  纪念缘由 写的必要  程君正告         沉痛悼念(悲)
           预定莽原

     无话可说  洋溢—艰于        悲愤控诉(愤)
 ↓         阴险—悲哀 
           
     目的    猛士:直面正视──正面讴歌  (悲)
           庸人:偷生忘却──含蓄批评

追忆   刘和珍   不屈、反抗        深情缅怀(悲)
           微笑、温和
           忧虑、泣下

     惨案经过  棍棒虐杀──惨象     无情揭露(愤)
 ↓         受人利用──流言
 
     惨案细节  欣然前往         热烈赞颂(悲愤)
           从容转辗
 
意义   教训    至多:意义寥寥      思索(痛)
           至少:浸渍人心

     意义    中国女子是以为证 1234
           苟活者:看见希望
           真的猛士:奋然前行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782.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