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黄鹂教案]语文教案-黄鹂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5-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精彩语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的鸟,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大家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黄鹂》,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2.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河北省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创作的小说、散文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二、 整体感知

1.朗读

找四位同学分段落朗读课文,尽量把文章的思路体现出来。

2.(师)概括课文内容

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说,作者叙述了“我”和黄鹂的几次相遇,其中有抗战时期的黄鹂,在青岛养病时见到的黄鹂,鸟市上的黄鹂,还有江南的黄鹂,通过这四次写黄鹂,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三、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哲理)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先说思想上的收获,文章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要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分析引申:可以这样理解。黄鹂在文中是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类对美的暴力破坏。

(2)各种事物都有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分析引申: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黄鹂的极致是什么?黄鹂的禁锢和限制又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明确: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的例子: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黄鹂的极致: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在这种环境下,黄鹂达到了它们的极致。

黄鹂的禁锢和限制:①抗战时期,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是一闪而过,不能达到美的极致;②青岛养病时,病友史同志举枪瞄准,黄鹂成了惊弓之鸟,从此一去不返,人类的射杀,是黄鹂不能达到美的极致的禁锢和限制;③逛鸟市时见到的黄鹂,被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这成了它们的禁锢和限制。(第三点学生一般能找出,第一点和第二点需要教师的引导)

(3)(师)小结

所以,黄鹂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飞翔,自由生活,才能活出它的本性,才能现出“美的极致”。而且,作者的思索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既然黄鹂的啼叫、飞翔要伴随着春雨、宿露,朝霞、彩虹,那么,虎、鱼、驼、雁这些更加壮观的美的极致呢?难道不需要深山、潭底、大漠、长空这样的美的极致?美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是从平凡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哲理,作者把人们的思想、追求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4)作者提到的各种事物,除了黄鹂、虎、鱼、驼、雁以外,还提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最后一自然段。

明确:“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由此可见,作者说的是黄鹂,实则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这种写作手法称为象征,例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

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五、分析黄鹂的象征意义

1.男生齐读第一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一次见到黄鹂,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黄鹂充满战斗的激情,展现出矫健、鲜丽、动人的形象,那“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2.找学生朗读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无比欢欣地迎来了社会主义,艺术乃至一切事业都应该找到发挥极致的最佳环境,像那两只黄鹂找到“深密幽静的一片树林”“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一样,去发挥自己的极致,但令人痛惜而感慨的是,好景不长,厄运接连不断,“左”的错误,像史同志一样,或像那个“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一样,或像那个卖鸟笼的老头儿一样,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返,或成惊弓之鸟,或倒毙枪口,或焦黄凄惨,艺术正像黄鹂那样,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作者思索着、呼唤着,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广阔天地呢?

3.女生齐读第四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四次见到黄鹂的情景,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江南,赞美黄鹂“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正是寄寓着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对未来的乐观预示,这个预示在1987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终于到来了,可见作者预示的瞻前性、准确性。

六、 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1.写作方法

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倒好处。

(1)水到渠成:①从几个片段的叙事到篇末的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②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2)说理恰倒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才耐人寻味,恰倒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2.精彩的语言

(1)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还多次使用排比句。“这里……这里……这里……。”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七、布置作业 

文章把黄鹂在江南的极致写得非常美,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选取一种,模仿文章的写法,扩写成百字左右的文字。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506.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