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3-8段;总结课文特点;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议论文结构有哪些类型?(总分;递进)怎样才能使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用好关联词句。)

    2、阅读文章,怎样才能与作者及其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分析第3-8段

    1、读“提示”第三段开头一句,分析第三自然段论述语言的概括性。

    A、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分析长句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使句子的内容明朗化;然后,借助相关知识,弄懂句子的含义。

   这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划分成分,是复句划分层次。(单句。成分划分略)

   B、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的?

       与达尔文类比

           达尔文  生物界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

   C、问:“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即“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

   D、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首先,理解词句的含义;

吃、喝、住、穿        =物质、存在

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精神、意识

 

直接的物质的资料的生产                占统治地位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 经济基础   的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                      各方面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决     式、人们在生产中

                             定     的地位、分配形式

 

         国家政权、

国家制度 法制、军队、                     生产力

         警察、法庭等

         政治、法律、       上层        人;劳动对象;

意识形态 道德、社会科学     建筑        劳动工具

         艺术、宗教等

        其次,了解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规律”。(先讨论,再打幻灯片)

     承条(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存在决

     接件(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定意识

   

         (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  

因     承      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   经济基

果     接      构成基础,                                 础决定   

         (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   上层建    经济基

    因         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筑        础与上

    果                                                              层建筑

       并(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上层建筑由经   的关系

       列(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济础来解释       

     我们平时是怎样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来说的。)

     这里,恩格斯所说的规律为什么与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同?

    恩格斯据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沅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

    [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试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内容是何等的丰富啊!然而,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2、分析第4自然段。

     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社会主义批评家(指哪些人)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略)

     3、理解第6段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的、革命的力量”?

           对破折号的理解

           对马克思“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理解。

     4、分析第7段

          (所以如此,)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2 句语法分析。

           第4 句省略成分补充;理解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列那么多的报刊名,并于报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年代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

     5、分析第8段   

           说出“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句话的作用。

           理解本段最后一句的含义。

     三、总结课文特点

      1、思路与结构:严密的逻辑性;

      2、论述语言: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四、议论文怎样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三性”?

          1、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与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安排好结构、过渡词句)

才能使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3、要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满怀激情地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

     五、完成习题第四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227.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