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20w和30w的区别]灯2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
(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1.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灯(练习测试)

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
①袭击(  )   ②泥泞(  )   ③陷入(  )
④捕鱼(  )   ⑤回溯(  )   ⑥泅过(  )
⑦溺死(  )   ⑧绝望(  )   ⑨归路(  )
二、依拼音写汉字。
(1)è(  )梦       (2)zhì(  )闷    (3)分biàn(  )
(4)孤jì(  )     (5)模hú(  )     (6)piāo(  )浮
(7)xùn(  )情   (8)海xiá (  )    (9)bì(  )竟
(10)诚kěn(  )  (11)摇huàng(  )(12)mò(  )生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语意的总括  D.表示声音的延长
E.表示声音的中断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 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 ──指路。(  )
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 一点光,一点热。(  )
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
4.你是──丁连长!(  )
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  )
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
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  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  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  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⑥
A.②与⑥用法相同    ①与⑤用法相同 
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  ①与③用法相同
C.②与⑥用法相同    ④与⑤用法相同
D. ②与⑥用法不相同  ③与④用法不相同
答(  )
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
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D. 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答(  )
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
①一(  )急促的脚步声        ②一(  )豆大的灯光
③一(  )长长的路            ④一(  )叫喊
⑤一(  )油灯                ⑥一(  )确定的回答
⑦一(  )不眠的人            ⑧一(  )友人的故事
段  盏  个  阵  点  些  声  位
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1.生疏    陌生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  )人的家中。     
2.飘浮  飘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  ),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3.照彻    照亮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  )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4.赶走  驱散
光(  )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
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
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
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
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
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
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
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
答(  )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  )zhì(  )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3)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时候,(4)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zhì(  )热的两jiá(  ),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wān(  )yán(  )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写汉字。
2.给下列带黑字注拼音。
①屋脊(  )  ②渗入(  )  ③蠕动(  )
④凝望(  )  ⑤伫立(  )   ⑥窑洞(  )
⑦幽燕(  )  ⑧朔方(  )  ⑨鳞次栉比(  )
3.空格(1)(2)(3)(4)中恰当的词语是(  )。
A.几场  一场  几场  一场
B.几场  一场  一场  几场
C.一场  几场  几场  一场
D. 一场  几场  一场  几场
答(    )
4.给这篇散文选一个恰当的名字。
A.雪中的回忆    B.春雪
C. 我爱雪        D.雪中情
答(    )
5.作者把眼前的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        ,又“联想”起          。把两者联系起来描写,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写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了历史的层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也显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
(鲍志伸)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说一说下边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2.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5.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参考答案:
一、①xí  ②nìng  ③xiàn  ④bǔ  ⑤sù  ⑥qiú  ⑦nì  ⑧jué  ⑨guī
二、(1)噩 (2)窒  (3)辨  (4)寂  (5)糊  (6)飘  (7)殉  (8)峡  (9)毕  (10)恳  (11)晃  (12)陌
三、1.A   2.A   3.B   4.E   5.C   6.D
四、B
五、A
六、①阵  ②点  ③段  ④声  ⑤盏  ⑥个  ⑦些  ⑧位
七、1.陌生  2.飘浮  3.照彻  4.驱散
八、1.主语  2.定语  3.补语  4.状语
九、D
十、1.别致  炽  颊  蜿蜒 
2.①jǐ  ②shèn  ③rú  ④ níng 
⑤zhù  ⑥yáo  ⑦yān⑧shuò  ⑨zhì 
3.A   4.B   5.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延安时期的春雪
1.这光明、这希望虽然还暂时不能战胜黑暗,可是只要有一线光明,有一点希望,它就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以鼓舞和温暖,给渴望胜利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2.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3.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4.指的是,在黑暗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的鼓舞,我也会消沉下去的。
5.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灯光不会熄灭,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对着山那边微笑”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9200.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