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对二价格】高中一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要点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一)文学常识
1.我国新诗的第二个流派——格律(新月)
诗派
我国新诗在郭沫若《女神》出版后形成了自由体风行一时的局面,但接着就兴起了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诗。诗终须讲究节奏韵律,不能过分直白松散。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戴上镣铐跳舞”,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当首推闻一多。闻一多于1926年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更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徐志摩、朱湘等诗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流派,也就是新月诗派。
2.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诗歌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须有选择有剪裁,有选择有剪裁就必定有创造,必定体现出作者情意的融合,便构成意境——即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意(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可见,意境实为意象的扩展,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境界。
(二)重点宇词
荡漾 青荇 漫溯 斑斓 笙箫
漪沦 残羹 翡翠 罗绮 佝偻
粗糙 叫嚣 踟蹰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柬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
B.“黄昏路上我看见了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 “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 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握诗人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 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本题是一道现代诗歌综合鉴赏题。 第1题主要考查诗句的理解。A项谈的是时间问题,涉及全诗的特定背景及情调,以下将引起联想与思考,是正确的。B项对特定词语的理解,联系后面的“伟大”与“疲倦”的相反关系,不难判断此项正确。c项考查上下句的联系——思路,从诗句的语言脉络可推知其正确。而D项把诗人自己的感悟与诗中描写的景物动作弄混淆了,应是诗人自己的沉思与感悟。
第2题考查鉴赏。A项考查对诗歌主旨及表达主旨的手段的理解,此项是正确的。B项考查对“物”(“金黄的稻束”)、“我”(诗人自己) 的理解,以“物”的不协调形象,表达“我”——诗人对生命的体验,着眼点是由物像而及于内心,鉴赏是正确的。C项与A、B有紧密关联,物象与感受仍为相反的关系,这一点把握准,此项的判断并不难。D项联系诗题,再看第一句,再总观全诗的构思,不难判断本题的理解是错位的。故答案为1.D,2.D。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纤夫
廖公弦
一个个埋着头拉纤,
一个个躬着背拉船。
能拉走一天天,
能拉去一年年。
这几十条绳索,
曾拉着中国的时间。
我们向纤夫们致敬,
爱他们勤劳勇敢,
晨把太阳拉出,
夜把新月拉弯,
但是,另q再劳驾纤夫,
去拉历史的航船。
A.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纤夫的形象歌颂中国劳动人们任劳任怨、勤劳勇敢的精神。
B.本诗卒章显志, “但是,别再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船”这两句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C.纤夫的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化身,诗人借纤夫的形象对中国历史作了深刻的反思。
D.诗中表现了一种变革社会、加快历史前进步伐的愿望。
解析此题答案为A。一首诗表现了什么是一回事,主要表现什么又是一回事,这首诗歌颂了纤夫,歌颂了劳动人民,但这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诗歌在此基础上作了理性的分析,一个“但是”,强调语意的重点,诗歌的主要目的就体现出来了。最后两句才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所在。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详细阅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详细阅读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详细阅读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详细阅读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详细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详细阅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详细阅读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