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社戏 第三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 2015-04-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教案】

姚孟洪

教学目的:

1. 体会看社戏过程中人物的心情的变化,理解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2. 比较分析归航时沿途的景物、人物的心情与出发时有什么不同。

3. 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归航时“偷豆”这一情节。

4. 理解作者写本文的创作主旨。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2、3、4

教学难点 :

教学目的3、4

教学过程 :

教师: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体会了“我”心情变化的起伏,经历了失望沮丧和极度喜悦的过程,在欣赏了江南水乡月下的美景之后,“我们”终于到了赵庄,来到了戏台下,可以看到“我”“梦寐以求”的社戏了。这就是第三层的内容。咱们来看“我”是否看到了一场好戏。

第三层(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详写在赵庄看社戏。

一.体会作者笔下的戏台和人物的心理,结合作者的独特感悟理解这样写的用意。

写看社戏,先写戏台,写戏台又必然由远及近,因为船还在疾驶。

四周一片黑暗,而灯火明亮的戏台,好像镶嵌在黑色帷幕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水气朦胧的月夜中,最惹人注目。

而这戏台恰恰又是在“庄外”,“临河”而起,这独特江南水乡的“戏台”的野趣,又最惹人浮想联翩,令人神往,这柔和美好的景致,只能以“画中仙境”作比了。

随着船身向前移动,戏台上的人物和戏台下的船篷也渐见分明。

写戏台的美好,表达了“我”愉悦的心理;

写船“走得更快”,和“我”从很远地方就注视着戏台,而且目不转睛,表现了“我”对社戏的专注和神往,与前文“第一盼望的”遥相呼应。 ·

“远远的看”,是最佳的观赏角度,只有从远处去看,戏中的一切才是美的,真实的。

看戏,如果离戏台太近了,就会把人物、道具的假象看破,那么观赏时需要的美感、真实感全都会消失,观赏者的心理就会由于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一种失落感,引起情绪的低落、心情的不快。

所以,这“远远的看”可以说是最佳的审美距离。

写戏台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就是在“野外”;

写看戏“果然近不得台旁……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就是证实了“远远的看”;

这既照应了整篇小说的过渡部分提到的那本日文书里的见解:“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又具体地、一步一步地实写了自己的的确确“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

足见,戏的好坏当在其次,而在野外,在散漫停泊的船上,远远地、轻松自如地看戏,使“我”领略到了这种独特的、自然潇洒的情趣,这种心灵的感受才是最难忘的,这种心灵的美好体验也是不可再得的。

所以,篇末尾句作者才写下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深怀感触的语句。

二.接下来写看戏。

明确两个问题:

1.作者抓住两条线索来展开故事的情节,请找出来。

2.戏真的好看吗?是怎样写人物的心理的?

明确: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写戏台上人物、情节的变化、转换;

一条线索是写戏台下,船上的小伙伴们看戏的神态、心理、情趣的变化。

戏台下的变化是随戏台上的变化而变化,戏台上的变化导致了戏台下的变化。

写看戏:

先写“铁头老生”,孩子们听到双喜说,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此时兴致最高,爱看打仗的戏恰合孩子的心理。

“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孩子们很扫兴,可双喜很善解人意,说了句:“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既宽了大伙儿的心,又写出了“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的实情,台下“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写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并不在乎看戏,“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没有看到翻筋斗,并没让“我”失望,因为“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其次是……跳老虎”,从戏写到“我”的心理,转接自然,充满童心的稚趣。不由使人联想到“我”心里似乎还在寻找一个有趣的形象——在百草园里不曾见到的“美女蛇”,好像在戏里看到人扮演的“蛇精”,也能得到这种好奇心的满足似的。

“但是”,又一转折,从台下又写到台上,“小旦”进去了,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

再写台下的“我”,“等了许多时都不见”,“我有些疲倦了”,夜已渐深,戏又乏味,孩子们看戏的兴致已然没有了。

“然而”,一个转折,又回到了台上,“一个红衫的小丑”给“一个白胡子的用马鞭打”,“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因为孩子们看戏也只是要看热闹,所以“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重唱,而孩子们是听不懂的,因为他们原本只是“看戏”,瞧热闹而已,所以接下来写了一连串的反感的心理和表现:

“我们最怕的”,“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大家也都很扫兴、……“双喜终于熬不住了”,提议要回去,大家倒也正合心意,所以“立刻赞成”。

看社戏的心愿满足了,了却了,因而回去时,小伙伴们“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径奔”“拔”“点退”“回转”“架起”,动作还是那样干脆利落,与来时相呼应。

“骂着老旦”写出了十足的孩子气,“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照应了前文,点明了船行进的目的——归航。

第四层(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这一层主要描绘了月夜的美好和归途的乐事。明确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一开始先描绘月光。

“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写“我”的余兴未尽,与这段的末句“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呼应。“回望戏台”,写“我”的依依不舍,再用两个比喻句,“如……”“像……”,

再次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写它在红光水气的笼罩下时隐时现,就好像是画上的仙境一般美丽动人;

再加之以横笛的悠扬声,又像“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迷人,与来时的情境相映成趣。

“我疑心老旦进去了”的后面还有二句内心独白:

“蛇精和跳老.虎是不是要出来了?”很想再回去看个究竟,可因为大伙儿都已无兴致,也不想再劳累小伙伴,所以“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段语言简洁、文字优美,准确地刻画了“我”的心理活动。

接下来写“深夜行船”,强调了船行之快:

“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新奇、贴切的比喻,活画出一幅动人的“飞船夜行图”。

写“老渔父”停下艇子来喝彩,侧面烘托、突出了船行之快,说明这些农家的孩子确实是连行家里手都佩服、称赞的驾船好手。

很自然地照应了前文。

“夜渔”,呼应了前文写到的“几点火”“渔火”。

写归航,没有描写两岸的景致,因为“已经到了深夜”,“周围的黑暗只是浓”,除了点点渔火,别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说明作者把握的准确,运笔的精当。

接下来用四个段落的篇幅写“吃豆”,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做是全文的第二个重点。

先写“偷豆”的地点:

“离平桥村”千里左右的地方,说明已经进入本村的地面;

次写原因,写原因也写得很有层次,而且真实自然,顺理成章:

船行慢了——很疲乏,太用力,许久没有东西吃。

再描画“群童谐趣图”:

出主意的是聪明的桂生,说“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可以偷一点来煮吃”;

指挥的是老练的双喜,问阿发“偷哪一边的呢?”

奉献的是憨厚无私的阿发: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于是大家便很实在地“各摘了一大捧,抛人船舱中”;

指挥转移阵地的还是聪明、老练的双喜:

不能再多偷,怕阿发的娘知道要哭骂的,于是“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豆偷来了,孩子们便很自觉地“各尽所能”:

该摇船的摇船,该生火的生火,该剥豆的剥豆,配合得多么和谐、默契!

豆煮熟了,“便任凭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此情此景充满了童心的稚趣和野餐的风趣。为什么文末尾句里写道:“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呢?

因为再也不曾有过的“那夜”,“偷豆吃”的有趣经历和内心充满欢快、堆恤的感受与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如同前文写“看社戏”的“看法”,一样,)这种独一无二的“哗法”,这种别有风情野趣的心灵感应往往是最美好的,永远不会忘记的,心情的愉悦更增加了豆的无比鲜美。

这层的结尾写了双喜的高兴与得意,大声地说:“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呼应前文“我写包票”,圆满完成看社戏的重托。

双喜是一个贯穿于社戏全过程的重要人物,作者把一个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解人意,做事周全,敢于负责的农村少年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之后,略写“进桥”“停船”“上岸”和母亲的嗔怪,巧写大家的应对自如:

“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

各自回去了”,“偷豆”的事巧妙地掩饰过去了,“我”的心里必然是暗自庆幸,又一阵松快,少年伙伴们也自不必说了。

看到这里,读者也会发出会心的笑声。

第三部分,是结尾部分,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时间是看社戏后的第二天。

这部分内容显然是照应了前文偷豆的情节,再一次刻画了双喜的聪明、沉着、机灵。

六一公公看见了“我”,相信了双喜关于“请客”的话,善意地停了楫,笑着说:“这是应该的”。

可见六一公公并不吝啬,而且宽厚好客、善解人意,他恼的不是偷了自家的豆,是孩子们不知心疼劳动果实,踏坏了不少,所以才责怪他们。

他对迅哥又格外地关心:“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听到迅哥的夸奖,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很是得意。

写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厚道,他们只求别人的些许理解和肯定,便会由衷的感激不尽。

六一公公的话也很有意思:

第一句话夸奖迅哥儿,是对迅哥儿理解的回报;

第二句话是贬双喜他们“不识好歹”,为自己申辩,算作对双喜贬他的豆的回报;

第三句要送豆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表现了老人家的慷慨好客,对迅哥儿的好感和亲热,对自家的豆的得意之情。

最后,作者用再一次的重复,含蓄地为全文收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好豆”和“好戏”是那夜最难忘的两件最大的乐事,它们带给“我”难忘的乐趣。

篇末点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jiaoan/28975.html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卡拉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小狗包弟》ppt】《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 朱学明...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涉江采芙蓉_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长相思教学实录一等奖]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荷塘月色教唱】荷塘月色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一、检查背诵二、赏析课文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不同特点;2. 探究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方法点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史记选读后感]《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一、成语《太史公自序》1 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歌三首|外国诗歌三首

    致 大 海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教学难点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

    发布于:2015-05-2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