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密度教案|密度教案示例之一

高一物理教案 2015-03-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物理教案】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 高康宁)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cm×3cm×1cm)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cm×3cm×2cm)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cm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cm3和24cm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Qcm、3.00cm和1.00Cm,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总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 :章后习题2、3。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wulijiaoan/27828.html

  •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视频|“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学习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3.理解弹力的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4.知道弹性势能具有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仿照重力势能表达式的得出方法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这种类比迁移的研究方法。...

    发布于:2015-03-22

    详细阅读
  •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5.1追寻守恒量教案

    一、学习任务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物理学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义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据这种认识,所...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公式|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曲线运动》

    一、设计思想  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_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新课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课 题 §5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课 型 新授课(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学设计|§1.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第1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u=ed,并且能够推导出这个关系式。2、会用关系式u=ed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电势与场强无直接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推导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atp教学设计新课标】5.2功教学设计(新课标)

    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王文梅【教学目的】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动势的存在;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关的因素,从而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使学生体会在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中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 [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

    发布于:2015-03-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