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四种命题

高一数学教案 2015-02-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把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熟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 则 ”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 与结论 .
    假如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 和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 和┐ 分别表示 和 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 则 ;
    否命题:若┐ 则┐ .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12345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定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 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 则 ”,则逆否命题为“若 则 .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定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设原命题是“若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定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逆命题“若 ,则 ”.逆命题是假命题.
    否命题“若 ,则 ”.否命题是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 ,则 ”.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教师活动:
    2.设原命题是“当 时,若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定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12345
    笔答
    逆命题“当 时,若 ,则 ”.
    否命题“当 时,若 ,则 ”.否命题为真.
    逆否命题“当 时,若 ,则 ”.逆否命题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逆否命题及判定它的真假的能力.
    教师活动:
    总结“当 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将“当 时”写在前面.原命题的条件是 ,结论是
    “ ”的否定是“ ”,而不是“ ”,同样“ ”的否定是“ ”,而不是“ ”.
    投影
    3.填图
    1.若原命题是“若 则 ”,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把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四、小结
    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关系如下图:
    由原命题构成道命题只要将 和 换位就可以.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只要 和 分别否定为 和 ,但 和 不必换位.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时不但要将 和 换位,而且要将换位后的 和 否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因为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所以讨论四种命题的真假性只讨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中的一个,逆命题和否命题中的一个,只讨论两种就可以了,不必对四种命题形式—一加以讨论.
    教师活动:
    五、作业
    1.阅读课本 四种命题.
    2. 四种命题,练习(31页)1、2,练习(32页)1、2
    3.习题 1、2、3、4
    第二课时:反证法
    一、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反证法,你能回答出用反证法证实命题的一般步骤吗?
    学生活动:
    口答:
    (l)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反证法铺平道路.
    教师活动:
    导入同学们对反证法这种间接证法不像学过的直接证法如综合法、分析法那样熟悉,感到抽象、难懂,让我们举出一例对反证法加以介绍.
    我们年级有367名学生,请你证实这些学生中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
    这个问题若用直接证法来解决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反证法.12345
    运用反证法证实这个问题首先是根据“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反面是“任何两个学生都不在同一天过生日”,也就是反设“假设任何两个学生都不在同一天过生日”,从这个反设出发就会推出这
    367人就会有不同的367天过生日,这就出现了与一年只有365天(闰年366天)的矛盾.产生这个矛盾的来源是由于开始的反设,因此反设不成立,这样得出了“至少有两个学生在同一天过生日”的结论.
    设计意图:
    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拉近学生与反证法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板书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1.反设; 2.归谬; 3.结论
    例用反证法证实: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
    已知:如图,在⊙o中,弦 ab、cd相交于 p点,且 ab、cd不是直径.
    求证:弦ab、cd不被p点平分.
    设问用反证法证实这道题如何进行反设?怎样进行归谬?
    引导讨论“弦ab、cd不被p点平分”的反面是“弦ab、cd被p点平分”,因而反设是“假设弦ab、cd被p点平分”.
    学生活动:
    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
    在关键处设问,激励学生探究精神,提高运用反证法的能力.
    教师活动:
    由于p点不是圆心o,连结op,由垂径定理的推论得 , ,这样过p点有两条直线与op都垂直,与垂线的性质矛盾.
    结论是“弦ab、cd不被p点平分”成立.
    这道题用反证法证实还有一个方法.
    连结 ad、bd、bc、ac·
    提问用反证法证实怎样反设?怎样归谬?
    反设仍是“弦ab、cd能被p点平分”.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因为 ,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而圆内接平行四边形必是矩形,则其对角线ab、cd必是圆o的直径,这与假设矛盾,所以结论“弦ab、cd不被p点平分”成立·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反证法中如何进行反充、归谬.
    教师活动:
    练习用反证法证实 不是有理数
    证实:假设 是有理数,则 可表示为 ( , 为自然数,且互质)
    两边平方,得
    ①
    由①知 必是2的倍数,进而 必是2的倍数.
    令 代入①式,得
    ②
    由②知, 必是2的倍数, 和 都是2的倍数,则 、 不互质,与假定 、 互质相矛盾, 不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例用反证法证实:假如 ,那么 .
    剖析运用反证法证实这道题时,怎样进行反设? 的反面是否仅有 ?
    证实:假设 不小于 ,则或者 ,或者
    当 ,因为 ,所以 12345
    在 的两边都乘以 得
    ,
    在 的两边都乘以 得
    ,
    所以
    这与假设 矛盾,所以 不成立.
    当 时可得到 ,这与假设 矛盾.
    综上所述,所以
    设计意图:
    通过对例题的剖析,使学生把握如何在反证法中反设和归谬.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用反证法证实:
    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
    求证:
    证实:假设 ,则
    因为 ,所以 , .这样可推出 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这与假设 是锐角三角形矛盾.所以
    设计意图:
    进一步提高运用反证法证题的能力.
    四、小结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1)反设;(2)归谬;(3)结论.
    运用反证法在归谬中所导出的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的矛盾,也可以是与某个公理、定理的矛盾,也可以是证实过程中自相矛盾.
    五、作业
    1.阅读课本 四种命题中“反证法”部分
    2. 四种命题中“反证法”练习1、2.
    3.习题 5、6
    4.用反证法证实:在 中,ab、bc、ac不全相等,那么 、 、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证实:假设 、 、 都大于 ,即 , ,
    因为ab、bc、ac不全相等,所以上面三式中不能同时取等号,这样有
    .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 ”矛盾,因此结论 、 、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成立.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shuxuejiaoan/27441.html

  • 【集合】集合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实例人手,引出与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的例子.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并能根据条件逆用等式求向量的夹角; 2.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猜想与证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11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的意义,并会用反三角符号表示角. 2.掌握用反三角表示 中的角.二.教具 直尺、投影仪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由函数 的定义知,对定义域 中的任一元素 ,在值域 中都有一个元素 使 ,我们知道, 存在反函数时,上述值域 中的元素不仅存在...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1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第一课时)(一)教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掌握 公式的推导,并能用赋值法,求出公式 . 2.应用公式 ,求三角函数值.(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同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各三角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开始讨论两...

    发布于:2015-03-05

    详细阅读
  • 【上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上学期 3.4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_下学期 4.8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4 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投影仪.(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四种常见方法. 2.掌握五点作图法,并会用此方法作出 上的正弦曲线、余弦曲线. 3.会作正弦曲线的图像并由此获得余弦曲线图像.(三)教学过程 (可用课件辅助教学)...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并能应用它来解决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 2.会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二.教学重点 向量共线充要条件的坐标表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向量与坐标之间的转化.三.教学具准备 直尺、投影仪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引进直角坐标系后...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4.5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 : 1.掌握诱导公式及其推演时过程. 2.会应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或化简.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教学难点 : 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或证明三角函数式.教学用具: 三角板、圆规、投影仪.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了诱导...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5.5 线段的定比分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λ的含义,能确定λ的正负号; 2.掌握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线段的定比分点和终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 【子集】子集、全集、补集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

    发布于:2015-03-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