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思维导图_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导学
[课标要求]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自学导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______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_____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2、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⑴中国与_____、 ______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超越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_________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重大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扬光大。
⑴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⑵1955年参加在_____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
①以_______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②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二、新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背景
①1945年4月,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草拟了《_____________》。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______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没能恢复。
③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⑵恢复:1971年第____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23国提出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缓和
⑴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_____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
②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⑵进程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___________》,前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应在______地区谋求霸权,美国对______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提出异议。
②1978年12月中美发表《_____________》,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⑶影响: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中美关系改善,冲击了日本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日建交的实现。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_________访问中国,签订了中日《___________》,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三、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1、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⑴总体概况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____外交,并按照“平等互利、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思想原则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也合作。
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不断扩大同________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关系。1234567
⑵典型事例
①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xx年底,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_____________的各项活动,促进了该组织的健康发展。xx年,在中国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成立中国—东盟___________,加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⑴奉行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反对____________。
⑵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同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建立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丰富和完善,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⑶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xx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⑷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_____________》的宗旨和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重难诠释】
1、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下,积极发展与苏联、临国和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不仅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还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冷战格局下,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一边,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打击了帝国主义。
六十年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威胁中国,中国采取“两只拳头出击”,为捍卫国家主权,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经。
七十年代:由于中国的发展壮大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和斗争,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由于美苏争霸形势的变化和帝国主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分化,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八十年代以来:美苏争霸互有攻守,苏联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壮大起来,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两大主题,中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外交上“无敌国”,只有“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亚非会议
从二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亚洲地区已有30多个民族国家独立,它们都面临着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因此,迫切要求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帝反殖的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独立自主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1954年4月,在科伦坡举行的印尼、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会议上,印尼提出召开亚非会议的建议,得到其他四国的支持。同年12月,五国总理在茂物会议上,在此就亚非会议的召开进行专门研究,决定由五国发起,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亚非国家出席。
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印尼的万隆举行,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共340人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率领下,参加了会议。会议在开始的两天里,大多数代表的发言都围绕着谴责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加强团结合作这个主题进行,但也有少数代表在发言中偏离了主题,提出了“反对共产主义”问题以及所谓的“颠覆活动”“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影射攻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果断地进行了即席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1234567
亚非会议取得了重要成就,集中体现在会议一致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上,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与主权、附属国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其中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小国一律平等、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等和平共处十项原则。
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会议所产生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万隆精神”,对世界和亚非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中美关系的改善
改善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发展的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改善标志: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产生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它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高潮,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存在问题:中美两国虽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台湾问题。
【典例剖析】
例题: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中日建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建交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7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取得突破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中美建交”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两个概念,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
答案:b
【探究拓展】
    邓小平在1984年5月和拉丁美洲的一位国家首脑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思考:中国这时为什么奉行不结盟政策?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国际关系的新格局特别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的争夺,世界战争的危险确实存在,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也在增长并超过了战争因素;同时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认为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因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应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以促进共同繁荣。基于上述认识,80年代中国将独立自主的外交的政策发展为奉行不结盟。历史的经验证明,结盟就有可能受制于人,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结盟更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和任何大国结盟,都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1234567
[线索勾勒]
1、基本线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程中,威胁和平与安全的霸权主义自然存在,世界还是动荡不安。当代世界,争以和平与发展经济是两大课题。同时,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面对以上世界政治经济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并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四项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延伸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指出:“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探究问题:
(1)概括历史上的中日两国间的关系。

(2)中日两国建交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我国政府为什么对日本政府作出了那样的承诺?

(4)你所了解的中日关系现状是怎样的?

思路引领:
(1)分古代史和的近史上的两国关系来分析: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以同中国结好为主;近代,侵略中国,到20世纪30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建交的原因应从70年代双方国内形势和世界形势分析。
(3)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4)“政冷经热”、“官冷民热”。
[重点、难点]
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被称为“一大片”。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70年代:中国的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4)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
特别提示: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结合不同时代的国际、国内背景,全面认识这一政策。
2、全国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1234567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认为,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特别提示: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原则与政策的制定,是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2、1972年日本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外交战略政策的推动
b、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
c、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推动
d、经贸关系发展的推动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就美国方面来讲,其主要原因是(  )
a、要放弃敌视中国的决策
b、要改善中美关系
c、全球战略调整的需要
d、尼克松总统的个人愿望
4、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战后美国对苏联的争霸由攻势转为守势
d、中国推动了正确灵活的外交政策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里给国际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③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④提出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当前中国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战略意图是(  )
a、发展睦邻外交   b、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建立国际新秩序 d、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有(  )
①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②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234567
8、xx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之所以能入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b、中国做了大量的外交努力,进行了漫长的多边谈判
c、美国的支持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9、20世纪90年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举足轻重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力量削弱    b、美国出现经济困难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10、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历经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双方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外交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一直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请回答:
(1)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国际地位有哪些提高?与旧中国国际地位相比较,你有何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有何影响?

2、xx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造成近20万人遇难,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展开救援行动。灾难发生当天,我国政府即决定向受灾严重的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和泰国提供总金额为2163万元人民币的紧急物资援助和现汇援助。5天后,我国政府再次决定给受灾国追加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中国的迅速援助体现了“大国责任”,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加强。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面对怎样的国际格局?此局面形成时期,在外交方面新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2)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动摇,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面对此形势,中国又是如何开创外交新局面的?

(3)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格局有何突出特点?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万隆会议是刚刚独立的亚非国家自行召开的重要会议,其间存在着各种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促成与会各国的团结是周恩来总理发言的主旨,故可排除“革命策略”“社会主义”等主张。而“第三世界”“南南合作”的说法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的。又可排除c。
2、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外交上长期紧跟美国的日本,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越顶外交”中受到极大冲击。因此选择b项。
3、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守地位。因此选择c项。
4、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生再现能力。20世纪的50、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所以“封锁、威胁、孤立中国,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所以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5、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题中的④项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但没有提出。④项排除在外。①②③项正确。1234567
6、d   
7、a
8、解析:选c。中美关系的和解促进了我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而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作为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一种判断,不可能直接成为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
9、c
10、d
二、非选择题
1、(1)50年代中期,新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认识: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弱国地位;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表现: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不断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xx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xx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两极格局。应对: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与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3)变化: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特点:全方位外交。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6816.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