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2-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 "到 阶段,战国时期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 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 、 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 、唐朝的 和宋代的 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钱、镩        d.铁铲、铁犁  
【变式题1】远古时期,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
a.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d.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
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①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耧车。
②一些耕犁开始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赵过推广大型铁铧犁,这种犁被称为耦犁,到东汉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汉代还先后出现了“代田法”和“区田法”。
④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⑤汉代兴修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豆类和谷物轮作可以增产的经验,又发展了间作、套作复种技术,记载了绿肥种植。中国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1234
②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也有较大进步,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江南的开发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时期
①农业生产技术继续发展,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②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③唐朝创制了筒车,用于灌溉。
(5)精耕细作的全面成熟期——宋元时期
①北方旱地农业出现了由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便于精耕细作。江南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也更为成熟。
②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长江流域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古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
④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⑤边远地区农业的开发。辽、西夏、元时期,我国西北、东北等边远地区的农业也都得到了发展。
(6)明清时期
①多熟制: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②新的品种培育和高产农作物的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大量出现。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③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④耕作技术的进步:由施用自然肥、农家肥发展到施用饼肥,并出现了套耕等方法。
⑤生产经验的积累:出现了《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例题2】牛耕的广泛推广是在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代时期
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巩固测试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日,惴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    )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      )
①牛耕的广泛推广②犁壁③曲辕犁④翻车
a ①③④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古代农业技术和成就与赵过有关的是    (    )
①耦犁②曲辕犁③代田法④耕耙耱技术1234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①②③④
4.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推广
  c  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  狭小的经营规模的制约
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发达 
6.下列关于自耕农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b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扶植小农经济
7.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丘陵地的灌溉最应使用    (    )
a 积车    b.高转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
8.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日,馅田”的卜辞。“馅"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末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  )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    )
  ①牛耕的广泛推广  ②犁壁  ③曲辕犁  ④翻车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任,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1234
材料二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思考:这一时期,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工作?这种经营形式为什么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

(2)据材料一、二思考: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怎样的地位特点?它有何局限性?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6781.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