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提纲|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

高一历史教案 2015-01-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历史教案】

温馨提示:由于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编写体例,采取古今中外合编的形式,同学们学习时往往线索不清,知识系统混乱。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历史线索和整体把握教材基本史实,特组合本学习提纲。要注意,本提纲不能取代教材,望同学们对照本提纲,认真研读教材并加强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祝福每位同学学业有成!
                                                    
                                                                         
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
                 山顶洞人——形成  
1、原始社会                 半坡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黄帝、炎帝、蚩尤  父系氏族公社
                                      尧、舜、禹
2、奴隶社会123456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xx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xx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年)
                   东汉(ad25—220年)
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三国(220—280年)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西晋(266—3xx年)
 两晋   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时期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
          北朝(439—581年):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xx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xx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一) 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 背景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123456
  性质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作用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
  局限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周宗法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 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
 措施 中央 确立皇帝制度 由来 “三皇五帝”
    目的 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123456
    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 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 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2、家天下。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本质 君主专制
 作用影响 秦 利 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弊 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后世 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演变过程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
   西汉 削弱相权 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 分散相权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 分散相权 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 分割相权 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相权反弹 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中央集权受威胁 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武帝时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123456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宋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元 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 西汉 察举制 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魏晋 九品中正制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
   隋 科举制创立 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科举制发展完善 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        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  过程  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123456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lishijiaoan/26612.html

  • 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高一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高一历史美国联邦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复习重点:1787年宪法复习难点:对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解、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之处、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自主学习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简要概...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曾国藩唯一真实图片|曾国藩:唯一让毛泽东心悦诚服的人

    曾国藩,谁都知道,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也是中国近代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不管人们对他的政治行为作何评说,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为人之道提出过异议。特别是代表他的儒家思想的修行治家学说,堪称近代中国思想界一绝。时至今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常常手捧《曾国藩家书》认真研读,并企图从中得到人生的借鉴。曾国藩虽...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改变|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英国工业革命  1 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扬中树人校歌|扬中树人高一年级历史第一、二课导学案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二课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目标导航】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自主构建】【重难点讲解】...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ppt]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商(前1600----前...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新课标必修1《祖国统一大业》-

    【课标解读】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即人教版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落实的重大知识包括:“一...

    发布于:2015-02-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