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套第七节]第七节土壤学案
【jiaoan.jxxyjl.com--高一地理教案】
第七节 土 壤 学案●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万物土中生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 (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请大家读3.46图。)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3.土壤的肥力特性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什么是土壤肥力呢?
4.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矿物养分: 来源。“骨骼”
土壤有机质——集中在地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氮素
土壤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流动性大。两者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理想土壤?图3.48给出了一个标准。
5.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即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须合理使用和保护。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变成荒漠。
二、土壤的形成
生物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土壤的形成过程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这其中包括三个过程或三个阶段:
(1)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
(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在地壳中的岩石风化后,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分解被淋失到地壳深处,另一部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到体内。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些枯枝落叶落到地表,合成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形成土壤肥力,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
有利影响——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123
不利影响——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课后作业]
1.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是由土和肥等物质组成的
b.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
c.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d
2.土壤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构成土壤骨骼或框架的是( )
a.有机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b
3.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
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b.一些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
c.草本、木本植物的着生
d.人类活动的参与
答案:b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降水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c
5.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
a.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b.土层的疏松程度
c.土壤颗粒的大小 d.水分的多少
答案:a
6.下列各项中属于耕作土壤的是( )
a.红壤 b.黑钙土 c.水稻土 d.棕壤
答案:c
7.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分布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b.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能够调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c.矿物质经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因此矿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d.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比较疏松,孔隙度小,便于通气、透水
答案:c
8.有关土壤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风化作用是主导作用
b.土壤中每种成分都有独特的作用,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
c.气候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母质起着改造作用
答案:d
9.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b 。 123
(2)土壤水分和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 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 、
和 ,既能 ,又能 。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2)空气 气候条件
(3)水分 空气 热量 通气透水 蓄水保温 123
-
【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人教新课标)详细阅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
-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7.4城市交通运输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 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2 了解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过程与方法1 学会分析城市道路规划的基本原则。2 能够剖析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评价道路合理性的正确观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 不同类型的城...
-
[政治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一框]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详细阅读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从容说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
-
【气旋】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详细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气旋与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只是给学生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
-
【举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2 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
-
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_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详细阅读
【教学重点】1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教学用具】西亚北非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 (提...
-
海南省交通运输网_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 了解铁路的作用以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2 了解不同等级公路和航道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 结合实例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因素;2 京九铁路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3 公路选线的因素和原则...
-
【第七单元上册英语单词】第七单元 7.4 城市交通运输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2 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网形成的因素3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原则4 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措施【重点难点】重点:1 城市交通运输主要特点形成原因2 如何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难点:1 分析不同城市道路网络格局的合理性2 分析城市布局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影...
-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备课教案详细阅读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热源:①__________。2.地球大气接收与转化太阳辐射能的环节:太阳辐射穿过②________―→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把热量传给③______。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不同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