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一轮教案]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

高三政治教案 2014-12-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知识网络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网络
 
◆考点阐释
考点2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 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① 古代的辉煌——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 近代的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现代的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汉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
a.作用: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c.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化走过来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来衰微。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用下表来展示:
时期 主要文化思想 成就
殷周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23456
春秋战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 统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中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隋唐 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中华文化进入气度如虹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中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明清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 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来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典型例题】
(XX年江苏卷第24题)“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解析】“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之长久,故选d。ac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但不是对材料的反映。材料也没有反映出青花瓷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故排除b。
答案:d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1)内容极为丰富,具有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作用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
影响
意义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温馨提示: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反映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载独特民族传统。
(2)从不同地区看,具有地域性。
①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23456
②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温馨提示】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基于现实的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齐鲁、巴蜀、秦、楚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
辨析: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第二,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从不同民族看,具有民族性。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应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这是本课书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二者的关系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第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不是说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形成了中华文化,而是说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三,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后,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同时,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第一,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123456
第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辨析: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很难融合相处。
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第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辨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该观点是错误的。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动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厚重(静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典型例题】
(XX年宁夏卷第题)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文化的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人们为各民族文化所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故②③入选。①观点错误,民族文化只有在马列主义指导和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材料没有包含时代精神的内容,同时④的观点本身也不准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答案:b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起了崭新的一页。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考点2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 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23: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作用)123456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会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动力。
◆热点透析
1.背景材料:XX年6月27日,俄罗斯“中国年——北京周”在莫斯科斯坦尼拉夫斯基丹钦科剧院举行开幕式。名为“魅力北京”的文艺演出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讴歌俄中两国人民友谊为主题,以多种艺术手段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精髓。整台演出文艺节目精彩纷呈,融器乐、声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是文化精髓与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一次完美融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古琴曲《关山月》与昆曲《长生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渊源,以当代时尚的艺术手段进行包装,让群众欣赏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叹为观止。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魅力北京”综艺晚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哪些?
【思路点拨】本题以俄罗斯“中国年——北京周”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紧密结合晚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材料中提炼出文化生活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
(1)多种艺术形式登台亮相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以现代时尚的手段包装的昆曲和器乐表演,让观众欣赏到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通过文艺扮演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魅力北京”综艺晚会能够加深中俄双方的了解和互信,促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2. 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在到达绕月轨道以后,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天空向地球播放由全国人民选出的30首民族歌曲,有《我爱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谁不说俺家乡好》《二泉映月》《我的祖国》《黄河颂》等。除这30首曲目外,“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还有两首“特别选用曲目”:《国歌》《东方红》。
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并播放民族歌曲的认识。
【思路点拨】本题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设问中的两个层次,即对“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认识,以及对其播放民族歌曲的认识,结合材料中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巩固国家政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123456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嫦娥一号”卫星从天空向地球播放中华民族歌曲,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今天我国又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选出的30首民族歌曲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嫦娥一号”播放的民族歌曲,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604.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