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时政热点建党100]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1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年经济工作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XX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1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XX年经济工作
【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xx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全党全国坚定信心、共度时艰,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
会议指出,明年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全党全国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课标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5.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12345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热点训练】
1.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2.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3.《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个重要的改革和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以后的中国。本书把这三次改革相提并论,主要依据是
a.都一定程度改变了国家 b.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都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
a.美国政府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 b.美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强掠夺
c.美国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5.罗斯福新政是一种理论的大规模实践,这种理论是
a.自由主义b.凯恩斯主义c.法西斯主义d.民族主义
6.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
a.罗斯福不敢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方式 b.新政受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c.新政后期将重心转向了对付国内的法西斯势力 d.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7.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所产生的影响有①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②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③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嚣张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有
①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④从英国开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9.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10.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11.下图所示这个图案曾经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爱国象征,当时如果某家企业的产品上标有这一图案则说明该家企业
a.产品质优,价格童叟无欺 b.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工作12345
c.能执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 d.能奉公守法、自觉纳税
12.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13.二战后,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不包括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制定指令性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c.扩大政府的开支 d.政府直接采购
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意日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政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尖锐矛盾 b.人民群众不满动荡的局势转而支持极权政治
c.三国内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
15.下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军国主义化的日本少年
a.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所致 b.传统的封建武士道精神影响
c.实现“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6.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都逐步掌握了国家政权。但 两国的法西斯势力又具有明显的区别,日本法西斯势力掌权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靠议会选举掌握国家政权 b.利用英美等大国的绥靖纵容政策
c.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 d.通过不断发动战争和政变而上台
1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票投机活动猖獗 d.欧日等国的竞争
18.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d..将市场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19.罗斯福新政中既可以增加就业,又可以刺激消费和生产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d.推行“以工代赈”
20.下列哪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
①均是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均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均在工农业、商业、金 融等方面采取了措施④均在经济政策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辨认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三位总统的形象,用简单的文字概括三人的历史贡献。
22.面对30年代的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3)试对罗斯福新政进行简要的评价。
23.美国是当今世界中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发展的轨迹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894年工业产值居于世界第一位。试析其经济腾飞原因。
(2)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采用了新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概述这种做法的历史影响。12345
(3)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试析其影响因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实施救济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也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四 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纲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
(4)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5 b a c d b 6—10 d c b d d 11—15 c b c c a
16—20 d a b d b
21.
总统 历史贡献
(华盛顿) 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林肯) 通过南北战争,打败了南方种植园主,维护了国家统一。
(富兰克林•罗斯福) 经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在二战中,与盟国积极合作,为打败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22.(1)摆脱经济危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2)不同点:①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②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③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特点和本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3)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面临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实行的一种政策,它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它的实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是,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2345
23.(1)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欧洲剩余资本的流入;南北战争结束及西进运动,使国内市场大大扩大;美国无强邻。
(2)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它的实施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受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日实力上升,在全球与美国展开了竞争;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24.(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行救助。
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主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助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思想。
(2)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3)措施与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
影响: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
(4)主要内容: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
影响:在当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有助于美国度过经济危机;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597.html
相关教案
- 2021高考时政热点命题预测|2019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我国新增“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等罪名
-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法的要求教案|§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魔方教程一步一步图解第2讲|第2讲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 高三政治第一轮教案_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经济常识》
- [望江县新坝中学]江苏新坝中学高三政治学案: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2019年高考政治卷一卷答案】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七课
- 2019天津高考政治|2019届高考政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复习学案
- 【2019年高考政治卷一卷答案】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 2019高三政治备考经验总结_2019届高三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详细阅读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详细阅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详细阅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详细阅读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详细阅读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详细阅读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详细阅读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详细阅读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详细阅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