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赏析_2019年高考古诗歌鉴赏、文史知识点梳理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2. 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1234567891011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 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   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   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   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   张九龄--委婉蕴藉。

  16.   韦应物--清新典雅。

  17.   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   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   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   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   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   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   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   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26.   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   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1234567891011

  28.   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   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   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   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1234567891011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1234567891011

  ②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1234567891011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

  【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

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1234567891011

  (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11.

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 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13.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1. 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诗题,把握中心】

  如: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全诗围绕诗题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鳌评:“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 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㈡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1234567891011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 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①    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1234567891011

  ②    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六)分析写作方法

  ㈠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辞手法

  1.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1234567891011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⑷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

“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⑸衬托(烘托或反衬)

  ⑹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⑺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⑻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⑼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⑽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 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㈢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  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1234567891011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㈠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㈡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㈢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⑵描写顺序

  ① 远-中-近;

  ② 景-情;

  ③ 时空顺序;

  ④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为“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⑤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⑶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⑷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

  ① 侧面烘托。

  ①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③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

  ⑸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⑴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

  ⑵以曲笔抒写胸臆,即间接抒情--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㈣语言风格:

  ⑴平淡而有味 ⑵清新自然 ⑶质朴通俗(明浅如话) ⑷俗语俚词入诗,通俗凝练 ⑸冷峻 ⑹镂金错采。⑺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⑻清丽 ⑼隽永……123456789101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075.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