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把下列句子变换为别的格式的句子_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之四(句子及句子的类别)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第五节 句子句子的类别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充当的,一个简单的句子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判断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句子,就要看它是不是起交际作用,看它是不是具有表述功能。

一个句子具备表述功能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第二,表达主观意图。例如,我们在词典上看到“蛇”,它是一个词,因为它不和客观事物发生联系,也不表达主观意图。而几个人在郊游的时候,有一个人喊:“蛇!”这“蛇”就是一个句子。因为其一,它指称发现了蛇,要当心,这就和客观事物发生了联系;其二,它提醒大家防备蛇咬,包含了说话人的目的、意图。 2.什么是句类

句类是根据语气区分的句子的类别。

句类
语 气
用 途
书面表示
例 句

陈述句
陈述语气
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加以说明
用句号表示
他游泳去了。

疑问句
疑问语气
提出问题
用问号表示
他游泳去了?

祈使句
祈使语气
要求对方行动或制止对方行动
根据语气强弱用叹号或句号
别去游泳!
去游泳吧。

感叹句
感叹语气
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用叹号
游泳去啦!

3.什么是句型

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型。

句型首先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由于复句后边有专节介绍,复句只列出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没有详细介绍其小类;教材371页的表,详细地列出了单句的类型。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其中较为复杂的是主谓句。确定主谓句的类型,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分清几个概念:

“名词性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只是“名词性谓语句”中的一类,“名词性谓语句”还包括“主谓短语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可类推。

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中都包含主谓短语谓语句,这是因为主谓短语有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和形容词性的。

第二,下列几种因素不影响句型:

其一,语气不影响句型。例如:“我能够参加。”“我能参加吗?”前者是陈述句,后者是疑问句,但它们都是动词谓语句。由此也可以看出句类和句型的关系:不同的句类可以属于同一句型,不同的句型也可以属于同一句类。

其二,变序不影响句型。例如:“这孩子上学了吗?”“上学了吗,这孩子?”后一句主谓倒装,但它和前一句句型相同,也是动词谓语句。

其三,独立语不影响句型。例如:“他精神蛮好的。”“他看上去精神蛮好的。”后一句有独立语,但它和前一句句型相同,也是形容词性谓语句中的主谓谓语句。

其四,修饰语不影响句型。例如:“这一篇写得好。”“在看到的文章中,这一篇写得最好。”后一句加上了两个修饰语,但它和前一句的句型相同,也是述补谓语句。

4.什么是句式

句式是句子的特征类别。

同一句型可以有不同的句式,同一句式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句型。

句式只是对部分句子说的。常见的句式有“把”字句和“被”字句。

(1)“把”字句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到动词前边的句式。其结构特点有四:

第一,“把字短语”后的动词是及物的,而且不能是光杆动词,就是说,动词前后总要有别的词语。可在动词后加助词,或动词后带宾语、补语,或把动词重叠起来用。例如“把头抬”、“把房间整理”说不通,而“把头抬着(助词)”、“把头抬起来(补语)”、“把手放在桌子上(宾语)”、“把房间整理整理(动词重叠使用)就通了。

第二,谓语动词管得着“把”的后置成分。例如“把敌人打败了”,“打”的对象是“把”的后置成分“敌人”。

第三,“把”的后置成分所代表的事物,在主动者心目中是“定指”的,而不是任指的。例如,“他把大夫请来了”,这“大夫”是定指的一位大夫,而不是任意一位大夫。

第四,助动词、否定副词一般要放在“把”字前边,例如,“他能把这本书写好”,如果说成“他把这本书能写好”就不通了。

(2)“被”字句

“被”字句是受事作主语,用介词“被”引进施事的句式。常见的形式是“受事+被(施事)+动词”。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主语是受事者,“被”引进施事。

第二,“被”字句的动词是及物动词。这个动词通常是双音节的。且动词后边需要有别的词语,一般要求带“着、了、过”或表示结果、情态、趋向的补语。(与“把”字句的第一个特点相似) 第三,“被”字句的动词谓语,在意念上支配着主语,这个动词通常不带宾语。

第四,“被”字后边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出现(由于上下文和特定环境省略了)。

第五,助动词和表示时间、否定的状语一般要放在“被”的前边。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753.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