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教学|语感教学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吴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其实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除了少数语文基础知识(语音、文字等)、文学常识考题外,其余基本上属于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应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用高考的指挥棒来指挥语文教学,就是学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纯知识性的东西,因而把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活生生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变成一二三四ABCD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题目,课堂变成了以解题为主的模式训练。让学生重复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劳动,而忽视对学生语文素质和领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厌学语文和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或者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我的体会有三:

一是表情诵读。这里之诵读,绝不等同于为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这种读,正如叶老所说,应该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调上应该抑扬顿挫,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所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到传神发兴的地步。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如下章法:第一遍观其大略,谓之粗读,读后要动笔列出提纲;第二遍对照注释细嚼慢咽,谓之细读,读后要提出疑难;第三遍据其要点,居高临下,谓之深读,读后要释疑解难,言之成理;第四遍吸取精髓,举一反三,谓之精读,读后要有所发现,联想翩翩。当然,这里的一遍并不等于一次,有时是两次或多次。同时,强调手脑并用,用心发现。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再现作者的语调和语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愫和作品的意境。如读《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悲怆美”。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则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这样的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的语感实践,绝不可等闲视之。书本中有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最高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全靠读书人的参悟,非强拉所能至也。因此表情朗读得好,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训练学生表情朗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有些课文学生一听就明,一读就懂,教学任务完全可以提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就是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长进了,考试时解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是想象创意。这个环节必须建立在第一个环节之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语言文字有了直觉思维,形成了表层意义上的语感,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想象而创造意境,形成感性和理性相通融的悟性,从而进入认知的境界。这个过程要求老师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恰到好处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引导,使学生扑捉住语言文字中的全部信息,起到洞幽发微的作用。叶老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这样的想象,其实是叶老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极好的教学范例。

我曾经看一位名老教师教《行路难》的教学录象,在完成学生反复表情诵读后,他的讲课就是启发学生想象:由路途的崎岖险阻,想到一位与朝廷格格不入的醉醺醺的诗仙,一副傲岸不俗而又放荡不羁的形骸,却又在现实面前碰得鼻青脸肿……人生之路的险恶,与旅途的艰难互为表里。同时,他还征引李白四首有关的诗歌适时穿插阐发,使学生的想象更为丰满。有了这样一番意境,学生要理解《行路难》的语言文字及内涵,还会难吗?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如教《琵琶行》时,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的一段,是运用诗歌描写音乐的名段,极其精彩。其用词的传神,比喻的贴切,意境的高妙,简直非言辞所能表达也。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我先让他们欣赏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具体感受音乐形象。然后重温《明湖居听书》一文中对白妞表演的描写,与本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互相照应,使学生产生领悟能力,他们的想象就丰富了。

当然,这种想象创意,并不局限于散文和诗歌的教学,议论文乃至说明文都有这个要求。譬喻读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拿来主义》等等文章,不进入作者特定的境界,没有形象思维,是无法读懂读好的。吕叔湘先生说:“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感情,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此话信然。

三是联想生发。读书要有所得,并且要学以致用,联想生发是很重要的。这是一项较高层次的语感训练,要求学生扑捉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加以延伸,产生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此物到彼物、由现在到将来的构想。能由一个形象联系到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变他人的语感为自己的语感,甚至创造出新。即如叶老所云:“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譬如读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如果学生局限于文字所及,那么所得是肤浅和有限的。如果由眼前之景读到天下之景(革命的大好形势),由眼中所见读到了心中所思(祖国的浮沉和由谁主宰),由有形之物读到了无形之物(革命豪情和远大理想),这样的读就有深度了。如果还能生发开去,以革命者的伟大胸怀和豪情壮志来熏陶自己,懂得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祖国任重道远,应该勇挑重担,这样的读就不但有深度,而且有力度了。

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故语文课本也兼具这三种功能。而我们平常往往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方面的训练,没有把学生在阅读和听说时形成的语感优势移植到自己的语感实践——写作中去,乃至形成读归读、写归写,读的是一套,写的又是一套的脱节之势,这是很可惜的。其实,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通过实践去掌握,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学生在书本上学得的知识,要相信他们能够用,并且有用的欲望,甚至还可以创新。譬如我在教《项脊轩志》一文时,着重点拨学生学习该文取材与行文的平淡朴实,让学生反复体味归有光散文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的语感,然后仿此作文一篇,题为《不忘家里的那间小屋》。两节课后作文本收上来,打开一看,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学生写的实事实情实景,令人赏心悦目。录下一篇与同行把玩:

家中人多,我考上初中后,父亲还是空出一间房来给我读书。我很高兴。屋很小仅容下一桌、一床、一椅;屋前没有树,一方净土,空荡荡的。我用一只破瓦钵在窗台上种个仙人掌,算是有了一点绿意。小屋很静,除了父亲每天晚上为我端来热茶外,其他人很少踏入。每当朗月高照之时,我总爱在一阵作业 之后关灯赏月。“对影成三人”,我不知道和我的小屋对影成几人了。(眉批:别有一番情景)

六月天,晚上很热,我便脱下衬衫,赤膊上阵做作业 。父亲端茶进来总忘不了拿衣给我披上,然后立在我身边,摇着大蒲扇说:“天热,脱得太干净容易感冒的。”扇得我不在流汗,便带上门出去了。有时走出好远,发现门未带紧,又转身来在门外立着,好久才把头从门缝里探进来说:“早点歇息吧,明天又要起得早。”然后在带紧门。听着父亲沉沉离去的脚步,我眼中总是噙满泪水。(眉批:别有一番情意)

冬天,小屋里显得格外冷,纸糊的窗户被风吹得七零八落了。父亲除了每天晚上给我端来热茶和一只热炉子外,总忘不了摸摸我的脚,然后轻轻叹口气说:“天这么冷,还要做作业 ,难怪叫寒窗苦读啊!”(眉批:别有一番情感)

小屋的墙脚不知几时被老鼠挖通了。晚上做作业 时老鼠便吱吱喳喳地吵吵闹闹,真烦人。我便找到那老鼠洞,准备封泥。父亲见到了,好象明白我的意思,抬起锄头,三下五除二便筑好了。笑着说:“这下老鼠又没门了。”真的,小屋又恢复了宁静。(眉批:别有一番情趣)

……

如今,我已来到县城求学,很少回家。但小屋仍然没有变,只不过窗台上那个仙人球长大了。(眉批:别有一番情调)

(尾批:尽是眼中所见,手中所为,心中所想。写来情真意切,语出天然。岂非脱胎于《项脊轩志》乎?)

我觉得,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得益于阅读时获取的感悟。也就是说,他们把课堂上获得的语感引申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了,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学阶段抓起。抓住了语感训练,才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走出应试教学的怪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751.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