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沉郁顿挫 委婉含蓄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杜甫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思想的浸润,一生忠君爱国,同情黎庶,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有“诗圣”、“诗史”之美誉。
在封建社会,爱国必须忠君,忠君则是爱国。因此,“忠君爱国”是杜甫的核心思想。安史之乱爆发,他在逃难时被叛军捉住,并被带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长安。昔日繁华胜景,今朝面目全非。诗人痛心疾首,一腔情愫无处诉,满腹心事寄笔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侥幸逃脱后,他日夜兼程,赶赴凤翔,投奔肃宗,其忠君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杜甫既忠君,也爱民。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尤其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更加深了他对人民的同情,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杜甫不可能去否定皇帝,而且,他对皇帝始终抱有幻想,希望通过“下令减征赋,各使苍生有环堵”,并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以上种种,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便形成了“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
例一:
《兵车行》写于公元752年,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危机潜伏、败象已露的社会状况。当时,唐玄宗对内怠于政事,宠信奸人;对外开疆扩土,连年用兵,致使国力日衰,社会矛盾加剧,而他仍浑噩不觉,穷兵黩武。杜甫在诗中描述了连年征战使百姓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爹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大队车马迤逦向前,绵绵不绝,妻儿老小奔走相送,哭声震天:送父的,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送儿的,只怕白发人送黑发人;送夫的,更担心“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即便侥幸没有战死沙场,恐怕也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那些“去时里正与裹头”的少年郎,还得“归来头白还戍边”。诗人似乎还看到那边厢“边庭流血成海水”,而这里早已是“千村万落生荆杞”,虽然“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一派荒凉气象。封建社会历来重男轻女,急需壮劳力的农民家庭更是如此,然而如今“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因为“生女犹得嫁比邻”,还能与父母常相见,而“生男埋没随百草”,落得个“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结局。谁都知道战争是无比残酷的:“古来白骨无人收”,即使没有亲见,也想象得出“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凄厉惨景。在百姓心里,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只是在为统治者打天下。他们不求骁勇剽悍、马革裹尸的英雄,只愿亲人能平安归来,共叙天伦。呜呼!真是天地同悲草木泣。
诗人对百姓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他当然知道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统治者不断开疆扩土的野心,然而又怎能将矛头直指君王?心中再感伤、再哀痛、再愤懑,也不能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惟有以汉喻唐,以汉武帝代唐明皇。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寥寥几字,尽在其中,真是含蓄得深沉,委婉得悲切。观者心知肚明,不必再问。
例二:
叙事诗《石壕吏》描述了诗人“暮投石壕村”遇见“有吏夜捉人”的情景。诗人以异常平静的语气娓娓道来,一切似乎就在眼前,令人如临其境,仿佛亲见:“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读者不禁要问:何以至此?且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原来,她的三个儿子随军出战,其中两个已战死疆场。如今,“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儿子们走的走,死的死,家中只剩下老两口、一个尚在吃奶的小孙孙,还有一个因为没有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门见人的儿媳妇。——一家人已经活到这份儿上了,恶吏们还要强拉老翁去充当壮丁。老翁走了,他们就抓走老妪,去前线给官兵们做饭。真是惨绝人寰,字字血泪,不必明言黑暗残暴,一切自在其中。
全诗对恶吏们的兽行没有大声斥责,也没有因世道不公而仰天疾呼,只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以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以几近白话的通俗语言,叙述事件的经过。然而正是这看似平静的叙述,其实是诗人强忍心中的悲愤,克制激动的头脑,故意以低沉忧郁、含蓄委婉的手法将为政者的暴行公诸天下,让人油然而生“苛政猛于虎”的感慨,从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寓主观于客观的叙事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具体的描写之中,真可谓含而不露却又入木三分。
总之,时代造就了杜甫,也造就了诗人“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的诗歌艺术。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详细阅读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详细阅读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详细阅读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详细阅读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详细阅读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详细阅读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