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资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五、涉江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五、涉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第1段中写诗人“高驰而不顾”,第2段却写“乘鄂者而反顾”,这两种心情岂不矛盾?

分析:“不顾”,表明诗人不为流俗所容,但仍坚持理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战斗精神。“反顾”,表明诗人在流放途中深切怀念故国、热爱祖国人民的心情。两者不矛盾,共同的核心是“爱国”,正因为爱国,才坚持正确的路线,不顾及世人的谗陷;正因为爱国,才会在流放途中仍然梦萦魂牵着祖国人民。

(二)诗人表现这种“反顾”感情的词句还有哪些?这种写法的妙处在哪里?

分析:这里的“反顾”感情就是“眷念故国”的感情,表现这种感情的词句还有:“欸”、“步”、“邸”,“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诗人在这里描写了景物,他是将自己的心情移到了景物中,所以感到秋风冷,船走不快,溆浦的天气、景物都不好。这是“移情于景”的写法。诗人将自己的主观心绪(欸、步、邸、儃徊)与客观环境(秋冬之绪风、山皋、方林。船容与、淹回水及溆浦恶劣的气候、景观)结合起来,这种写法的妙处在于情景交融:“欸绪风”、“船容与”、“淹回水”等句既是写景语也是抒情语,反正情与景已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

(三)第1段主要是写诗人为什么会“涉江”,为什么开始要写“好奇服”及“游仙山”?这一节写法有何特色?

分析:“好奇服”及“游仙山”正是“涉江”的真正原因。“好奇服”,用服饰的奇特象征诗人道德品质的高洁,而这种鹤立鸡群的“爱好”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正由于世人不知,于是诗人才“高驰不顾”地“游仙山”,也正是由于这不知,才致使诗人被流放。在这一节中,诗人展开了奇特而瑰丽的想象:“驾青虬”、“骖白螭”、“伴重华”、“游瑶圃”、“登昆仑”、“食玉英”。这些比喻及象征构成了本诗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本诗用比喻、象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还有哪些?这些比喻和象征的语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第6段“乱曰”的部分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在这一节中,诗人用“鸾鸟凤皇”、“露申辛夷”、芳(草)比喻具有美好节操的正直的人;用“燕雀乌鹊”、“腥臊”比喻邪恶、黑暗的小人及势力。诗人用这两组物名,比喻光明与黑暗、正直与邪恶的势不两立,揭露“阴阳易位”的黑暗政治。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驾青虬”、“骖白螭”……等很具体地突现诗人志行的高洁。诗中提到的不少特殊名物:南夷、辛夷、露申、凤皇等,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此外,用时序、颜色的颠倒、大器小用等来比喻世事的浑浊。这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叫浪漫主义。

(五)诗人在全诗中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一个自身形象?

分析:塑造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及美好节操,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六)比较本诗中出现的“兮”字与《伐檀》中所用的“兮”字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

分析:《伐檀》中“兮”字都用在句末,表陈述中的停顿及感叹、反问等语气。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属陈述语气。“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均属反问及感叹语气。

本诗的“兮“字有三种用法:第一种,用在句中表延长音。如:“被明月兮珮宝璐”、“步余马兮山皋”;第二种,用在逗号前,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此处须停顿。如:“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第三种,用在句号前,有终结句意、感叹的意味。如“阴阳错位,时不当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等。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

1.在第四册中曾学习了郭老的剧作《雷电颂》(节选),你认识了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屈原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人,传说为湖北秭归县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辅佐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但遭以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为代表的反动贵族和亲秦派的诽谤、进谗,被两次流放,长达30年之久。公元前278年春,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遂于当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屈原在流放生活中接近人民,在吸收民间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本诗选自《九章》。《九章》是《惜诵》、《哀郢》等九篇诗歌的总称。本诗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时期。涉江,就是渡过大江南行的意思。

板书课题:《涉江》

(二)初读。(分段)

明确:

第1段:可分四层,朗读调子应变三次。第1段叙述自己爱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洁。朗读调子应是高亢激昂。第二层,调子变得坚实,揭示理想不被混浊的社会所容时自己所持的态度。第二次变是在读第3层的时候,这一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远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决心,并预示自己的理想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光。这一层作者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情感很强烈,朗读时声调要逐渐加强。最后一层,朗读调子第三次变,由强烈变为低且略带颤音,这里是点明流放的原因。

这一段重读的音是:第一层,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对奇服的追求。

第2层:莫余知、高驰、不顾——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第3层:天地、比寿、齐光——表对信念的坚定。

第4层:哀(颤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这两段分三层,调子变两次。第一层,描绘诗人在涉江途中独立寒风、中途望故国的形象。调子悲凉。第二层,调子悲中带愤。叙述自己被迫离开故土的沉痛和难以割舍的心情。特别是“步余马”到“方林”,“船容与”,“凝滞”这4句一定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情调。第三层再变,调子坚定,表示诗人与世俗不妥协的精神。

重音:苟、端直、虽、僻远、何伤——表示不妥协精神。

第5段:此段分三层,朗读调子变两次。第一层,写自己余生的处境,并表明自己的决心。读时客观、冷静,调子平而稳。第二层一变,叙述历史上的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类比自己。读时要充满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调子稍带对整个黑暗社会的嘲弄、愤恨。第三层再变,调子坚定。表自己虽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一层,不能、固将——表明自己的决心,分析自己的结局。

第2层,用、以、皆然、何怨——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第3层,董道、不豫、重昏、终身——表明自己的决心,虽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层,朗读调子变一次。第一层,开头到“时不当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鸾鸟凤皇、香花、香气来比喻贤良之辈;用燕雀鸟鹊、腥臊来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国统治者。作者借此来指责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朗读时调子应高昂一点,愤恨中略带忧伤。第二层,调子变得忧郁伤感,读出作者不被人理解、无路可走的悲叹情调。

重音:乱、远、坛、死、御、薄、易位、不当——指责楚国统治集团倒行逆施。

侘傺、忽、行——失落、忧伤。

(三)再读。

1.读第1段。

问:“奇服”包括到下文的哪一句?提示:从“带长铗”到“珮宝璐”。

注意落实“既”、“陆离”、“冠”(名词用如动词)、“被”(同“披”)等词的意义及用法。

问:诗人准备怎样去游仙宫?

提示:坐的车——青龙驾,白龙配。(注意“骖”的用法、名词用如动词。)

同去的人——重华

食物——玉英

心情——高驰、不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问:诗人为什么要济乎江湘?

提示:因为“世溷浊而莫余知”。(注意涵h&n的读音,“莫余知”的句式特点。)

2.读2、3段。

问:从鄂诸直到辰阳,诗人用了哪些交通工具?

提示:坐了马车。诗中有“步余马”,“邸余车”句。(注意“步、邸”的用法:步,名词使动用法,让……走上;邸,动词使动用法,让……到)诗人还坐了船,溯沅江而上。(注意落实“舲船”、“齐吴榜”、“击汰”等词语。)

问:在沅江上船速快不快?

提示:不快。“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注意“容与”、“淹”等词的用法。)

3.读第4段。

问:进溆浦后诗人为什么“儃徊”?

进溆浦后遇上了什么样的坏天气?看到了哪些景物?

(注意落实:如、杳、冥冥、幽晦、其、霏霏、承宇等词语。)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幅“溆浦雨雪图”?

例:朔风卷着碎雪纷纷扬扬地下着,迎着我的视线的是一座险峻荒凉的高山,那原始的大森林仿佛从未被人揭开过秘密,林中传来的阵阵猿叫声,是那样凄清,那样恐惧。乌云在头上示着威,那锅底一般的天穹似乎立时要压了下来。地上本无什么路,那被人踩过的地方也是泥泞不堪。我站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切,真不知该举步向何方。

4.读讲5、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②讨论、理解。

问:诗人判断自己将“重昏而终身”的理由是哪些?

生甲:因为“世溷浊而莫余知”,无人理解他。

生乙:不仅如此,一部分小人还打击、谗陷他,而他又“不能变心以从俗”、“将董道而不豫”,现实与理想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极大的反差,这就决定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好在屈原自己明白,他必将“愁苦而终穷”、“重昏而终身”。

生丙:我认为诗人判断自己命运还有一条理由,就是援引了接舆等四人的例子,得出“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世皆然”,今世也一定亦然的结论,这可能用的是类比推理吧!

教师总结。注意落实接舆,桑扈、伍子、比干等事例。

处乎(乎,相当于“于”)、终穷(穷不能理解为今义“贫穷”)、不必以(“以”作动词“任用”意)、菹醢(要注意读音)、董道(遵守正道)、重昏(重,不能读成zh^ng)。

问:诗人为什么感到“侘傺”,因而要“忽乎将行”?

提示:因为“阴阳易位,时不当”,坏人当道,好人受气,政治太混乱。“鸾鸟凤皇”、“露申辛夷”这些美好的东西“日以远”、“死林薄”;而“燕雀乌鹊”及“腥臊”却当道“巢堂坛”、“并御”。

③指导朗读。

(四)小结。

1.学生默读第1段、第6段(尾声)。思考下面问题。

《涉江》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去朗读?

2.学生讨论。

明确:

(1)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2)积极浪漫主义:能用以上手法突破现状,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

(3)《涉江》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

A.丰富的想象。如:驾起青虬,与舜帝漫游瑶圃;登上仙山,食精美的食品。这些都表现出诗人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诗人并能预示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朗读时要情感强烈,神采飞扬,声调逐渐增高,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B.比喻手法的运用。屈原的比喻是继承了《诗经》中“比”的手法,但又发展了,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如《涉江》中的最后一段,以鸾鸟凤皇,香草香花比喻贤良之辈,以“鸾鸟凤皇,日以远兮”,来象征贤良之辈遭贬,等等,它是屈原诗中积极浪漫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时应在讽刺、嘲弄中略带忧伤。

3.学生酝酿情感,进入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朗读全诗。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684.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