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英语口语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中学生过程的调查报告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江苏省宜兴市西渚中学:郑闯

[内容提要]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把思维、语言、表达联系在一起的脑力生产劳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围绕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环节在本校初一新生展开了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到甚至是未经整理加工的零散的原始材料,在立意、谋篇等问题上更是缺乏构思。

[关键词] 调查报告、写作过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1、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

2、帮助老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调查的意义

首先,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

第二,写作会使学生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学习中、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去积累学识和生活。

第三,写作会帮助学生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第四,写作会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如果学生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那么他的认知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者是肤浅的,而写作会迫使他们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从而深知和丰富认识。

第五,写作会帮助学生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的反馈与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准确与完整,而书面语言,由于缺乏特定情境和及时反馈,就需要十分完整和精当。当学生在写作中炼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感怀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品质也就提高了。

第六,写作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

二、调查时间

二oo四年十一月——二oo四年十二月

二、调查地点

江苏省宜兴市西渚中学。

三、调查对象、范围

宜兴市西渚中学初一年级组全体学生,共253名学生。

四、调查方法

座谈会、问卷、谈话法

六、调查分析

“我不会写作文,没话可说,没话可写。”这是初一(1)的一位同学跟我谈论时肺腑之言。“我最怕写作文了,可不写又不行,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凑够字数。”这是一位同学在随笔里吐露的心声,而这只是“冰山”的一角,随着调查的深入,特别是问卷调查的展开,更多更广泛的同学“浮出”了水面,接受调查的253名初一新生,除2名同学的问卷没交外,实收251份问卷。经整理分析:写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有18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二;不知怎样下笔又该写些什么的有117人,而写到哪算哪的竟有71人。调查的结果着实让人吃惊,我不禁想问我的作文教学究竟怎么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肚里没“货”,缺乏写作素材、写作经验的积累,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没有任何写作素材又要在短短的考试时间里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怎么可能?我们“文章以意为之主,语句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至反役其主。”这是王若虚在《 滹南诗话》中说的,说的是主旨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笔者读了这几句话深有感触特别是在针对我校04级初一新生围绕写作过程进行专项调查后感触很深。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为初一年级五个班级共253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方面。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写作对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写作过程的五个环节还是非常缺乏了解,甚至是陌生的。

作为宜兴市边缘的农村中学——西渚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加之交通不够顺畅、信息闭塞,经济较为落后等客观原因,决定了我校生源的语文综合素养相对较差,而作文无题是最有力的体现与见证。在初一语文备课组三位老师的鼎立配合下我们对本届253位学生的每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的得失分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共同探讨了原因。

第一次月考作文分值为40分,占卷面分的40%,学生人均得分为20.89分。与兄弟学校相比,我校学生的作文相对薄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选材上扣题不紧,立意不鲜明,谋篇不够严密,此外用语过于口语化,又缺少修改也是造成失分的原因之一。

一.采集

“采集是指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收集和选取写作材料的活动。”调查中接受问卷的253人,写作前缺乏素材的有172人,甚至是未经加工的零散的原始材料都没有。任何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材料,也就是离不开采集活动。采集是主要的作用,就在于为文章写作提供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材料,其意义至少有四个方面。〈一〉确保言之有物。人们不喜欢“空洞无物”的文章,而偏爱“言之有物”的作品。写作必须先采集占有材料,这正如建房屋必须先有木头砖瓦,煮饭必须先有柴有米一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采集到丰富翔实的材料才能写出内容详实、言之有物的文章。〈二〉能触发写作冲动。学生在采集材料的过程当中,可能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而感情激荡,“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思想感情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就有把她表现出来的欲望,也就是有了写作的冲动。从产生写作冲动到执笔为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受到外物刺激很强烈,促使作者调动已有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积累,迅速进入构思和写作状态,另一种情况是循着产生冲动的“兴奋点”继续采集与之相并的材料,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趋向明朗和深刻,使写作欲望不断增强,渐渐逼近写作的“临界状态”。为此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素材记载本,注意收集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并成立了校文学社,择优选取了部分校园小记者,一方面激励他们收集校园及身边的材料,另一方面凭他们榜样的力量带动他人;增强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三〉便于促进主题的形成。毛泽东同志说过:“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伦理来。”说明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生活实施中的感性材料。因此学生多收集素材,有利于主题把握与提炼。〈四〉可以促进主题形成。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精神劳动。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阻碍写作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我校初一接受调查的253位学生就存在着诸如思路不通、文思不畅、事实材料不足,语言表达不顺等问题,这往往与学生们在采集的工夫上欠火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收集占有材料一般说来主要有三条途径,这就是观察、调查、阅读。观察的方法大致有定点观察、移位观察、比较观察几种。定点观察有两种情况,一是定点定景,即从一个特定角度去观察某一个固定不变的观察对象,观察点和观察对象都固定不动。二是定点换景,既观察点基本固定通过视线的移动,空间的变换来观察事物。通俗的说就是观察点未动,而观察对象变换了。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独立草堂之内透过门窗遥望草堂四周之景,足不出户,却看到了四幅景色各异的花鸟山水画。移位观察,既观察者不是固定在某一位置,而是不断移动立足点、观察台的观察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清事物全面真实的面目。比较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察方法。它有利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区别联系,抓住他们各自的特征。许多修饰手法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展开,在某种程度上都得益于平时的比较观察。此外,观察要全面、要精细、要抓特征,特别需要多思勤记。

二.立意。主题解决的是文章“吾之有理”的问题,材料解决的是文章“吾之有据”的问题,有理而又有据,文章才有看头。人们把主题比作“灵魂”是想说明主题在文章中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我校04级初一新生甚至是02、03级老生写文章只知道围绕文体来写,对所写的内容能否表现主题并不在意,即使能表现主题,主题仍然不够鲜明突出。这是我们语文教研组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三.谋篇。俗话说“凤头”、“猪肚”、“豹尾”,这是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经典概括,我们的学生也有自己的说法,即第一小节一定要点题,最后一节一定要首尾呼应或升华主题。总,免不了给我们一种当代新“八股”的感觉。究其原因我想我们的老师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的结构如人体的骨骼。如果没有坚实匀称的骨骼,那么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就无处寄托,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如果动笔之前,没有“成局了然”于胸,贸然提笔,必定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难免十步九回头,不断否定自己,结果势必“未成先毁”,事半功倍。而只有“袖手于前”,把全文结构布局精心谋划一番,才有可能“疾书于后”,一气呵成。

四.用语。用语是作者的思想转化为物质形式的重要一环,在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西渚中学04级新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在写作中的用语提出了四点要求,首先用语要准确,就是要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做到“词意相副”。其次是简明,就是用语要简洁、明快,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明,文约而事丰,再次要生动,就是指用语要鲜明、活泼、富于形象性。用语生动就能把事物的形神和作者的情感曲尽其妙地表现出来。写人,呼之欲出;写物,状态逼真;写事,活灵活现;写景,历历在目;写情,淋漓尽致。这样,就会使人读后有如临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赌其物的真切感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学生们见解独到,材料要新鲜;其次应注意语言形式本身的选择和加工。如多用形象、新鲜、具体的语言,适当运用修辞方法,活用词汇等。

五.修改。修改在写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修改却是我们学生经常所忽视的。平时作文课无论写大作文还是小作文注意修改加工者都不多,特别是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不注意加工的就更多。甚至在初一年级各别班还出现了通篇只有一段的这种情况。应该说修改是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的。只有重视文章的修改,才能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高文章的质量。其次修改文章也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因此,凡对读者负责,顾及文章社会影响的作者,写作时决不马虎从事,而且反复推敲修改,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完满地步。

(说明: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邮箱: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676.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