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读后感800_《游褒禅山记》读后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名文,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也选了,自然是因为它因事见理之理,对我们现在还有教育意义。为了受教育,读文章无妨断章取义;至于评价文章,就要兼考虑义理之外的其他方面。最近我把这篇文章又读了一遍,对于有些问题,如写法究竟好在哪里,记游而大发议论合适不合适等等,有些粗浅的想法,写出来供研讨此文的人参考。
此文的受人重视,主要在于它宣扬了无论是求学问还是建功立业,都要勇往直前,求登峰造极,得其究竟,而不畏难苟安,人云亦云,半途而废。这个道理之为正确,重要,显而易见,因而说这方面是文章的优点就不成问题。——这都可以不谈。以下着重谈别的方面。
游记一类文字,辞章之美很重要。柳宗元《永州八记》是名文,很多人喜欢读,主要原因之一是辞章好。就这一点说,《游褒禅山记》就差一些。是文笔的造诣有高下吗?似乎不好这样说。辞章的高下不同,大概是出于另外的原因。可以想到的有以下几种:一,荆公此文,名曰游记,而重点是讲道理,所以不想绘影绘声地描摹景色。二,荆公好游而象是不喜欢或不惯于写游记,如文集中游记很少,一篇《鄞县经游记》也写得平平,有如记帐。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荆公行文,常常漫不经意,一挥而就。《宋史·王安石传》说:“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这是因为他才大,志大,不惯于在文字的雕琢上多下工夫(自然不是篇篇如此,因为还有修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传说)。这样,日子长了,大醇小疵也就在所难免。如他的《钟山绝句二首》里有一句,“一鸟不鸣山更幽”,与流传的王籍名句“鸟鸣山更幽”相比,不但语拙,意思也难通。又如他著《字说》,灵机一动,专以会意解释字义,苏东坡同他开玩笑,问“坡”字何义,他说:“坡者,土之皮。”苏东坡说:“然则滑者,水之骨乎?”即以这篇《游褒禅山记》而论,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也写得颇为缠夹,既然已经“漫灭”,为什么“其为文犹可识”呢?象这类地方,都失之胆大而心不细,我们也不必为贤者讳。不过无论如何,这总是小疵,我们读古人作品,不妨舍小疵而取其大醇。大醇为何?我个人以为,是“文如其人”。王荆公是大政治家,为救国救民而变法,大气磅礴,百折不挠,至于传说的不拘日常小节,如少洗脸,不更衣,须上生虱等,也许正是值得称赏的吧?
辞章之外,读《游褒禅山记》时会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记游而大发议论,这种写法究竟如何。古人写游记,常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单纯描画所见,如《徐霞客游记》,姚鼐《登泰山记》等。一是于所见之外,兼写一些因所见而引起的感慨,如杨士奇《游东山记》,末尾说到“人生聚散靡常”,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末尾对比贾似道与林逋,以寄一时的兴会。荆公此文就大为不同,记游部分轻描淡写,一掠而过,议论的话却说得很多很重。与一般游记相比,这种写法是重点写有所“悟”,所以无妨谓之为变格。对于这样的不同寻常,我们应该怎样看呢?这可以分作两个方面探讨:一是何以这样写,二是这样写好不好。
变格的由来,我个人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推求:一是作者的时代,二是作者的为人。
先说时代,是宋朝。我们都知道,宋朝是理学盛行的时期。理学讲些什么,今天看来,应该如何评价,这些与本文关系不大,可以不谈。只是有一点要指出,就是理学家惯用的所谓“格物、致知”的办法,正是“因事见理”。自然,因事见理也是古已有之的,如庄子的道在屎溺,墨子的见染丝而叹都是。不过到了宋儒就于今为烈。这原因是他们学了佛家的禅宗(虽然口头上大力辟佛),而且要比汉儒更进一步,穷追圣经贤传的微言大义。他们着重讲的大道理,有心、性、诚、敬,尤其是形而上的太极、阴阳等,都是玄之又玄的,离开事物就更难理解,因而他们从禅宗老衲那里引进一些办法,以眼前事物寓玄理,并且用人人都懂的大白话,即所谓语录反复阐明之。这样做,时间长了,人数多了,自然就成为风气,我们称之为道学气也好,总之,是习惯成自然。例如《论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一段话,旧注只是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乱时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夫子所与,不过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点点意思。可是到朱熹笔下就不同了,注说:“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这个“妙”,我们现在看来就莫名其妙。宋儒的因事见理,不只常见于文,而且有时见于诗。例如也是刚引过的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一首,题目是《泛舟》,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源头活水”,“中流自在”,显然都是禅语,表面言事而实际是讲道理。这样的诗,王荆公也偶一为之,如《登飞来峰》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显然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荆公不是理学家,他志在救国救民,要“行”;理学家则醉心于“思”,思太极、阴阳等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想入非非。这是一面。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荆公虽然是大政治家,于学却无所不通。文章和诗词,在宋朝都是第一流。旁至于理学、佛学,他不只是通,而是精通。他写过《原性》《性说》等文章,而且自信为前无古人。他还作过《楞严经疏解》,也自信为成一家言。因此,我有时想,杰出如王荆公,在学问文章方面,或者也不免沾染一些时代的风气;如果这个猜想还有些道理,则这篇游记用了因事见理的写法(不是“人”的“思想”,是“文章”的“写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写的另一个由来是作者的为人。荆公的为人,大家都很熟悉,才高,志大,有见识,有魄力,无论是治学还是建功立业,都要求登峰造极。他的《忆昨诗示诸外弟》里有句云:“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游褒禅山记》是三十四岁所作,他拜相在五十一岁,这篇游记中的大议论,正是壮志未酬的真实反映。写此文之后的十几年,他掌政了,果然就象文中所说,“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总观他的一生,变法;训释《诗》《书》《周礼》,成《三经新义》,颁之学官;黜《春秋》,说它是断烂朝报;著《原性》之类的论文,不只驳杨朱、韩愈,而且驳孟子、荀子(杂文《读孟尝君传》驳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而说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雄,也属于这一类);创诗词集句,开后代集句的风气;等等:可以说件件(至少主观上)是登峰造极。无怪乎《宋史》说他:“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象这样的为人,在游记中发一些不甘于“夷以近”的大议论,正是不足为奇了。
最后谈谈这样不同常格的写法,我们究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这显然是个难题,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说我自己的看法,是大有可取。理由有三:一,这类变格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史记·汲郑列传》的“赞”曰:“夫以汲黯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应该评论汲郑二人的功业而专说世态炎凉,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变格。又如曹操《祀桥太尉文》中有这样几句:“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庄语之中忽而插入玩笑话,这也是变格。还有变得更厉害的,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通篇大谈其不平之鸣,说到孟东野只寥寥几句。即此可证,变格也未尝不可,有时甚至更好。二,古已有之是旁证,更重要的理由是,就《游褒禅山记》说,这样写效果更好,因为因事见理,则玄远化为切近,读者更容易悟入,换句话说,就更容易说服人。三,从文章作法方面考虑,变格的灵活性也有教育意义。俗话说,文无定法。从读者方面说,我们更应该尊重作者的自由。某一个主题,或某一点点意思,可以用这个体裁表现,也可以用那个体裁表现。体裁确定之后,次序,组织,甚至措辞,也可以千变万化。小题可以大作,大题可以小作,还可以连类而及,声东击西,等等。当然,变要有变的规矩,不能随笔乱写。规矩是什么?无非是不离主题,能够同样或更好地达到写作的目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道理容易说,也不难理解,不过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千篇一调的文风正在风靡一世的时候。练笔自然不可少,而知道如何能不陷入流行八股的泥塘,也同样是重要的。就这一点说,王荆公这篇不同流俗的文章也是值得我们深入体会的。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66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