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解说: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整体水平下、中、上的三类学生。由于此文难度较大,一般宜以第一种教法为主,交叉运用第二、三种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解说:设计此导语 ,旨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并直奔课文题目。引用斯诺的话,意在激发学生对“熵”这个概念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解说:此步骤着意于培养学生“提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勾画概括性语句,将概述内容与段落形式结合起来理清思路,为分析文中的疑难点做好铺垫。)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解说: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熵”的概括的勾画梳理,可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利用提要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习惯。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并在笔记本上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熵”的概括理解;教师可以摘要板书。文中关于“熵”有多处论述,梳理不必求全,但要能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论述。)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解说:要深入理解“熵”的内涵,就必须深入理解与“熵”密切相关的“能量”的内涵。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谈理解,是真正理解的标志。此设计既是提要钩玄能力的培养,也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途径。课文中关于能量有较多表述,学生能够勾画出来加以研讨即可,不必逐一整理。)
四、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解说:此设计旨在“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钩玄”的能力,着重落实“教学重难点”。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五、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解说:本小结旨在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强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体现教学目的的要求。)
六、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导入 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 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明确:上节课的作业 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解说:通过检查作业 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
3.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 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解说:设计此简短导语 ,旨在重新激发起学生研讨的热情,真正来一番“提要钩玄”的能力训练。)二、研习课文
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大到一头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蚂蚁、一块石头,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
(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回收问题?
明确:工业回收对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工业回收都在导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三、课堂训练
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的学习,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熵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相对那种对人类发展史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解说: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课外的一些相关资料。)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进一步研习课文,我们对熵的深刻内涵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我们对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及未来的生存环境都有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当我们在认真学习本文的时候,当我们在深入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按照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观点,我们也在消耗着能量,我们也在导致着熵的增加。这就是这篇课文特别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类无力拯救世界的悲观结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课后搜集、阅读有关资料,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解说: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提要钩玄的能力延伸到课外,从更广阔的层面来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方案二
一、导语 设计
对“科学”这个概念,我们历来是顶礼膜拜的。无数的仁人志士对“科学”这个概念作出了各自的礼赞。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高尔基说:“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当代伟人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追求科学,就是追求进步和文明,这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世界观。然而,科学真是完美的吗?它是一把单刃剑,还是一把双刃剑?1981年,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本书的节选部分,一同来看一看作者在对科学文化的批判中,提出了怎样的新的世界观。
(解说:此设计立足于课文主题,给学生以很大的思考空间。)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1.作者在文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趋向持什么态度?
2.作者对人类未来担忧的依据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科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详细阅读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详细阅读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详细阅读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详细阅读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详细阅读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详细阅读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