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

《呐喊》自序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崐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崐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难点: 通过作者的历程表现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在叙述中述说了几个时期的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联系?
  2.作者有没有发议论? 如果有,哪些是议论?
  3.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

词语注释:
    *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P148注⑥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P149注③
    小康: 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P148注⑤
    随喜: 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P150注②
    久违: 好久没见。P150注③
    不名一钱: 没有一文钱。名: 占有。P151注③
    曲笔: 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P154注③
    愤懑: 气愤;抑郁不平。

解题: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崐《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崐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崐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崐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崐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崐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崐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崐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1922年12月3日,《呐喊》集结成书前,作者写了这崐篇《自序》。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崐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崐《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在艺术上,《〈呐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崐法。娓娓而谈,侃侃有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社崐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
    "自序"指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文。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崐历程。
    第一层(1自然段)总括全文,点明创作《呐喊》的缘由。
    《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崐即全文的"文眼"。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崐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回首往事,崐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崐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崐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崐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并凝结成为崐革命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呐喊》的缘由。
    第二层(2─10自然段)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着重叙述弃医从崐文的经过,具体说明"梦"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
    应该根据地点的变换,来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从中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过崐程。(选用典型事例)
    1.绍兴父亲患病: 反映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崐医的种子。(选用典型事例)
    2.南京求学: 反映了作者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他选择学崐医,以医学治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选用《全体新论》《化学崐卫生论》等课程)
    3.仙台学医: 表现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国崐民的精神,决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突出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
    4.东京治文: 表现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崐轻视民众的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需要团结很多的人。(选用《新生》崐杂志流产一事)
    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崐知识,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崐"梦": 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崐──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崐的镜头──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正崐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崐弃医从文──第一个"梦"破灭了,第二个"梦"产生了。
    弃医从文这一行动,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崐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崐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决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按照鲁迅当时的崐认识,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最大,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崐动。然而,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少数,在一般知识分崐子中,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周围的空气是崐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响应。崐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筹办《新生》杂志,杂志的命名正表明鲁迅催促"新崐的生命"的诞生的希望。结果,《新生》杂志流产了,他的美好的"梦"又一崐次遭到破灭,使鲁迅感到寂寞痛苦。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痛苦的经验,促使崐他严格地解剖自己,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救国崐救民的大业,要团结很多人,决不是一个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崐知识分子单凭热情的弱点。
    作者为什么具体叙述他当时那种寂寞悲哀的心情?
    因为他当时的心情,与后来《呐喊》的创作密切有关。后来《呐喊》所反崐映的许多重大问题: 旧社会的积弊、国民性的弱点、辛亥革命的教训等,几乎崐都在这种"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这是好"梦"破灭与崐勇猛战斗之间的过渡,是爆发前蓄积力量的沉默,正是《呐喊》创作的重要酝崐酿准备。着重记叙当时的心情,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呐喊》产生的过崐程。
憙拑
                    第  二  课  时
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崐艺观点、创作态度。
    第一层(11─17自然段)创作小说的动机。
    5.北京S会馆抄古碑: 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寂寞、苦崐闷但不悲观的心境,这是冷静分析、深刻思索的时期。
    6.北京朋友索稿: 详写寓意深刻的关于"铁屋子"的对话,生动反映了十崐月革命给鲁迅以"新世纪的曙光",认识到唤起民众,就能毁坏铁屋子,从此崐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这就是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
    从以上鲁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大致经过: 敇抉择学医,崐敇治病救人;弃医从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挂上阵,呐喊战斗崐四个阶段,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崐精神。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美"梦",唤醒沉睡的大众,正是《呐喊》的由来。崐    第二层(18─20自然段)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对小说能成集的心崐情和小说集《呐喊》的命名。
    创作是为慰藉猛士而发出呐喊,当然须听将令,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指导思崐想。
    先交代一下从寂寞到呐喊的变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说,年青时崐候经历了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已处于寂寞之中。在寂寞之中开崐始动笔,为什么"仍不免呐喊几声"? 就因为"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崐和悲哀"。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崐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有前躯"。(不畏惧向前冲锋)
    "听将令"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释,是指"那时革命的前躯者的命令,崐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崐(《〈自选集〉自序》
    "听将令"反映到现实里,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崐写出了积极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呐喊》含义的两个方面:
    1.为了惊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的呐喊;
    2.为勇猛的革命前躯助威帮阵的呼喊。(出于鲁迅的谦虚)

小结:
一、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
    作者抓住《呐喊》缘由这条线索,叙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崐这条线索即是: 好梦──寂寞──呐喊(叙事线索)
    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崐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夹叙夹议:
    本文是按作者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叙述,所以以记叙为主,但作为序言,崐要说明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自然离不开议论。本文议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在叙事的关键地方作画龙点睛的议论
    写父亲的病,说"在敁侮蔑敋里接了钱";写上南京求学"仿佛是敁走异路,逃崐敁异地敋";学洋务是"将灵魂敁卖敋给洋鬼子"。这些叙事已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崐炎凉,而作者在记叙之中又特意在两段叙事的联结处,加入几句承上启下的议崐论: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崐人真面目"寥寥数语,使叙述中所含意思更加显豁。
    2.记录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感受的议论
    它往往交织在叙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历史上思想认识的结论,所崐以应该说主要是议论。如: 记叙看时事画片刺激后写的一段话,把弃医从文的崐原因和启蒙主义文学观揭示得很透辟,论述了医治身体的病和医治精神的病的崐关系。又如毁坏铁屋子争论后的一段话,更是鲜明的议论,结论是: 希望是不崐能抹杀的。
    3.总结性的议论
    结尾处对《呐喊》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说。这段议论旗帜鲜明,阐述精辟,崐落在文章的结穴处,是全文叙事的理论归结。议论的末句,又与文章第一句自崐然呼应。

三、比喻贴切,寓意深远
    关于铁屋子的争论:
    铁屋子: 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示众的材料看客: 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 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 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 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565.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