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专题教案】正确使用词语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在高考中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正确使用虚词。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一些副词、介词及关联词语等,主要命题形式是选择与填充两种。
(2)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侧重点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
(3)成语使用。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一、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滥用关联词语。
例: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2、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例: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例: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二、介词误用
1、不可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
(1)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
(2)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
(4)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未了。
(5)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 
(1)中的“在”是多余的,应删去。(2)中的“从”、(3)中的“在”、(4)中的“当”、(5)中的“对于”都使句子缺少主语,均应删去。

2.不可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未的。
(3)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4)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
土壤的专门著作。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2)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3)应在句首加上“从”。(4)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不可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1)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2)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
(3)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
(4)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1)中的“对”应改为“给”。(2)中的“从”应改为“在”。(3)中的“对于”应改
为“关于”。(4)中的“把”应改为“用”。

B.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1)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
(2)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
(3)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1)(2)(3)句中的介词宾语都不完整。(1)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
(2)在“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3)在“形象”的后边应加上“方面”。

C.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
(2)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
(3)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
(4)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1)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应改为“从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2)“根 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3)应在”轨道”的后边加上“的时候”。(4)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上”,应把“上”删去。


三、代词误用
1.指代不清
下面的例句中使用代词而未出现前词。造成了指代内容不清楚。
(1)洞庭湖气势磅礴。时而浊浪排空、时而皓月千里,那里有著名的岳阳搂, 为湖光山色增加了光彩。
(2)《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虽然只是表现了他们当中的 一些小事,却耐人寻味。
(3)在太阳的七色光带中,它们的个性并不一样。
(1)中“那里”指代不明,因为岳阳楼显然不能建在洞庭湖上。“那里”应改 为“湖边”。(2)中“他们”没有前词,指代不明,应改为“编辑们”。(3)中“它们”无替代对象,应改为“七色光”。

2.关系不明
下面例句中代词和前词的关系都不清楚。
(1)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能源,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2)农民们富了,想出去旅游,这是极其自然的事,不必把那同什么浪费金钱、不知发展生产联系在一起。
(3)校长及时找宋霞谈心,指出她打退堂鼓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有利条件,鼓励他克服一切困难,按时完成任务。
(1)中的“它”指代内容不明,前词不清楚。(2)中同一前词的后边出现了“这”和“那”两个不同的代词,应都用“这”。(3)中同一前词后边分用“她”、“他”,性别不一致,应都用“她”。
(4)如果我们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严肃认真地去帮助它。反而毫无原则地掩盖它,对先进单位就有害无益了。
(5)政协委员们希望改革医疗制度,他们认为目前有些医务人员素质较低,应当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道德水平,完善管理机制,纠正滥收费的现象。
在一段话里,同一个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前词是同一的,不能暗中转换指代内容。(4)中前一个“它”指先进单位,后一个“它”指缺点,应把后一个“它”改为“缺点”。(5)中前一个“他们”指政协委员,后一个
“他们”指医务人员,应该把第二个“他们”改为“医务人员”。

3.选用不当
写作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意的要求选用恰当的代词。
(1)在第三节中诗人告诉我们,当时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敌人。
(2)大妈心里一酸,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你委屈透了,你的委屈向谁说呢?
(3)弟弟来信说:“他在部队里很好,同志们都很关心他。”
(4)四十多年前,刘胡兰壮烈牺牲了、这时她才十五岁。
(5)新盖的实验大楼,我还没有去过,下星期我要到这里去。
(1)中的“这”应改为“它”,指帝国主义。(2)中的两个“你”都应改为“她”,指大妈。(3)中的两个“他”都应改为“我”,因为是直接引用信中的话。(4)中讲的是四十多年前,应把近指代词“这”改为远指代词“那”。(5)中的。这里”应改为“那里”。

4.人称涵盖要得当
“我们”和“咱们”都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但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咱们”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我们”既可以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又可单指说话人一方,要依上下文而定。
(1)要是你以后能出去的话,千万想法把那个东西交给咱们的人。
(2)近台没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
(3)四嫂,别小看我们俩,坐在一块我们就讨论问题。
(4)上星期,咱们学校的足球队到你们学校去比赛,你们输了一个球。
(1)中的“咱们”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而且体现出革命同志间的亲密关系。(2)中的“我们”指船上的小朋友,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3)中的“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四嫂”。而(4)中的“咱们”不包括听话人,应改为“我们”。“自己”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称代词,它主要有三种用法:一是专指句子里所说的某个人,二是泛指任何人,三是用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有强调的作用。

例如:
(5)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6)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
(7)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自己”简单地当作“我”来用。
(8)由于我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一些进步,同学们把自己评为三好学生。
(9)我只是在学雷锋的活动中做了一些事,党和人民却给了自己这么高的荣誉。
(8)(9)中的“自己”都应改为“我”。


四、近义词误用
1.程度不同
例:
①买电脑的事我跟领导说了好多次,可是至今也没得到批复。
②这种陈酿是选用上等原料、采用先进工艺炮制而成的。
③老师派遣我去请张红的家长。
①中“批复”指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批注意见答复。应改为“答复”“回答”等。
②中“炮制”一般用于中药过程,也可引申到政治领域,这里应为“酿制”“酿造”
等。
③中“派遣”指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工作。这里应为口语,“叫”
“让”均可。

2.感情色彩不同
例:
①他人挺随和,办事也很圆滑。
②他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一点爱好。
③他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补偿施工中的漏洞。
①中“圆滑”是贬义词,形容人只顾多方面敷衍讨好,不负责任。应改为“灵活”。②中“爱好”指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应改为“嗜好”。
③中“补偿”的意思是补上不足,重点用于价值抵偿。应改为“弥补”。

3.范围不同
例:
①他把设备改造方案又重复考虑了多遍,假设各种可能。
②许多被救助的失学少年纷纷表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酬谢那些好心人。
③他接三连三来信督促我快把买的书寄回去。
①中“重复”的含义是相同的东西又一次出现。应改为“反复’,,指一遍又一遍。②中“酬谢”可以表示感谢,它强调金钱、礼物。应改为“报答”。
③中“督促”指监督催促,含有亲自察看之意。应改为”敦促”“催促”。

五、成语误用
成语用误,主要是由于意思理解不当或感情色彩使用不当造成的。
命题有时也常出选择同义成语式。但关键还是要弄懂成语的含义。
①:他脾气太坏,动不动就暴殄天物,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
“暴殄天物”意思是任意残害虐杀各种生物,后来也指不知爱惜物品,任意糟踏浪费。所以例①中应为“砸东西”。
②: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耳提面命地对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断进步。
“耳提面命”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师长对弟子,指殷勤恳切地教
导。应改为“恳切”。
③:鲁迅在“三.一八”大屠杀中耳濡目染了更多的杀戮。
“耳濡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长期浸润其中,无形中受到影响。应
改为“耳闻目睹”。
④: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附庸风雅”指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却硬要装作有文化素养的样子。改为“风流儒雅”。
⑤:天光很暗,那个人的笑容讳莫如深,如同罩在一层雾里。
“讳莫如深”泛指隐瞒得非常严密,唯恐别人知道。改为“似隐似现”。
⑥:对于缺点错误,如果我们把它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饮鸩止渴” 比喻用有害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更严重的后果。应改为“讳疾忌医”。
⑦:四十多年前的那些栉风沐雨的血腥斗争,至今犹历历在目。
“栉风沐雨”形容长期在外奔波,历尽风吹雨淋的艰辛。改为:"你死我活”。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497.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