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评析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赤壁之战》 名词作动词 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名词作状语 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捕蛇者说》 动词作状语 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        技》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 《卖柑者言》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 出处 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刻舟求剑》 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史记·陈涉世家》 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 顾炎武:《文章繁简》 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 《左传·殽之战》 表假设

2.说

例句 出处 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 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劝说

请说之 《墨子·公输》 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 《墨子·公输》 高兴

3.辞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 《史记·鸿门宴》 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辞

4.鄙

例句 出处 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为学》 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 洪迈:《方腊起义》 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浅薄

5.微

例句 出处 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史记·屈原列传》 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梦溪笔谈》 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 《卖油翁》 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即使不是

6.之

例句 出处 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史记·项羽本记》 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韩愈:《马说》 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 《墨子·公输》 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 出处 释义

慎之! 徐珂:《冯婉贞》 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站》 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延伸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47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