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目录】高中语文第二册复习提要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本文的逻辑思路:本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引论:主张

                     正面:回顾发展的历程,阐明改造的重要       本论:理由   反面:分析存在的缺点,强调改造的必要                    对比:揭示斗争的实质,突出改造的迫切结论:提议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改造”强调在学风上来一次根本的改变;“学习”是指学风,本文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三、第一部分:共7句话,第1句话:提纲挈领,肯定成绩。“日益”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第2句:“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两组反义词构成对比。3、4、5、6句概述“日益结合”的发展过程。其中“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个词语的顺序不能颠倒。三者间逻辑顺序很强。四、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也即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迸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五、第三部分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作了具体对比,把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表现得十分强烈。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可以使人获得强烈的印象,从而明辨是非,决定取舍,既有助于“破”,也有助于“立”。六、本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部分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而一、二和三之间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七、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等来增加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同时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如“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比喻深入浅出,令人容易理解,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 《物种起源》导言思路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说明(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介绍研究的方法(5)        基本观点     家养变异的作用(6)        (4-7)      强调观点的正确(7)二、关键句突出的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有:A.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轻率的下结论。”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的最基本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进度。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的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C.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如:第4 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的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筛选关键句: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 三、达尔文的精神:①长期考察  ②实事求是  ③ 谦逊审慎   ④决不轻率  ⑤亲身实践   ⑥不避缺陷   ⑦毫不动摇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解题: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第一部分: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纪念几位青年的作家”。原因是悲愤压抑至今。2、“我很想借此……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一句应怎样理解?为什么先用“悲愤”,而摆脱的却用“悲哀”呢?这两处都用“悲愤”或“悲哀”行吗?答:其意思是说要通过写本文来摆脱悲哀,不让自己继续沉湎于悲哀中,因为悲哀没有丝毫作用,只有拿起笔来战斗才能表现对烈士的纪念。“悲愤”包含两种感情,一是对烈士牺牲的“悲哀”,一是对反对者杀害进步青年的“愤怒”,“悲哀”可以忘却,“愤怒”却是怎么也不能忘却的。所以两处不能换。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到五烈士遇害以后上海报章的态度,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答:有四种态度。一是“不敢载”的态度,这是想载又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迫于白色恐怖,虽知是虐杀却不敢言;二是“不愿”的态度,这是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他们是迫于反动派的淫威,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三是“不屑”的态度,这是仇视革命的小爬虫,他们站在国民党反动派一边,对烈士的死采取漠视态度;四是“隐约其辞”的态度,这是正义进步报刊,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但还是冒险刊载,面对强权,毫不妥协,在当时其实也只能如此。作者概括了当时所有报章在白色恐怖下的不同态度,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4、作者反复说两本彼得斐的书落在“三道头”手里实在冤枉,其用意何在?“三道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其用意是揭露反动派扼杀进步文化的罪行,表达自己的痛恨之情。“三道头”运用了借代手法,对帝国主义巡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三、第二部分:1、“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应怎样理解这一句?答:作者用台州式的硬气概括了柔石的整体特征的主要方面,用方孝孺来比他的硬气和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控诉。2、“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不至于此罢”,这一细节描写应怎样理解?答:“相信人们是好的”正是柔石“迂”的体现,这说明柔石对现实的认识还不深,特别是对反动派的了解还比较肤浅,没有看透黑暗的现实。四、第四部分。1.第一段中用“不料”“竟”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答:这些词语都表达出了一种惊讶、出乎意料之意,既包含对革命青年牺牲的痛惜,又饱含对反动派滥杀无辜的愤怒。2.“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答:“明明白白”是说通过合同来看,我分明与“造反”无关,但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府是一个不分是非黑白的地方,是不讲理的地方,所以我万万去不得。作者以此表现出对反动派的蔑视。3.鲁迅引《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用意何在?答: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和尚是持批评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这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4.“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有何深意?答:这里的“明白”而字含义颇深,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也不准讲明白的。在这里作者隐晦曲折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政治的黑暗。5.“天气冷了……洋饭碗可曾收到没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这句话字里行间蕴含了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6.“原来如此……”一段包含了怎样丰富的意思?答:短短的一行文字表达了作者愤怒的感情——反动者竟如此的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7.“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答:隐讳地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严酷的白色恐怖政策,压制进步,限制了舆论自由,所以“确无写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白色恐怖之严重。8.作者摘抄彼得斐诗的译文,用意何在?答:表现了革命青年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五、第五部分1.第一段开头采用繁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答:这几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牺牲的痛惜之情。作者采用排比的句式、对照的写法,巧妙而自然地由往事的回忆过渡到写作当时,使文章中片断的回忆,文章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浑然一体。2.作者引向子期《思旧赋》这个典故用意是什么?答:鲁迅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的心境与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政治的人如向子期与我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不得不“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3.“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揭示了怎样的现实?答: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惨无人道,灭绝人性,造成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有背天理伦常的世道。4.“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是什么意思?答:这是比喻,本体是“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就是说写文章来打破这禁锢的黑暗世界,是自己和黎民重现生机。5.“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怎样理解这句话?答:本句采用象征手法,“夜正长”象征黑暗统治还正严酷,需要用战斗去驱散那浓重的黑暗。“路也正长”象征革命斗争的道路也还漫长,需要不懈地斗争,夺取胜利。“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照应开头,再次强调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砸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6.“但我知道……”一句中所说的“时候”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里的“时候”是中国人民解放的日子。鲁迅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彻底的革命精神。7.文末的省略号有何含义?答:表示还有许多没有写出来、也写不完的话,发人深思。 《读〈伊索寓言〉》一、词语: 厌恨    怜悯  阅历  信而好古  思慕   衰朽   历程  发迹  衣锦还故乡   高超出世  卖  弄风雅   上流社会  屈尊下顾  狂吠  星象  失足下野   坐并观天  恼羞成怒  娇小   各得  其所   相安无事二、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是“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1)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2)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第二部分: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3.蝙蝠的故事: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作者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4.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5.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6.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作者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他门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7.乌鸦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作者是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8.牛跟蛙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作者是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9.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作者是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11.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四、第三部分(最后一段)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五、中心思想: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黄鹂》   一、孙犁,原名孙建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其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为《白洋淀纪事》,代表作《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有人称他的小说是“诗体小说”。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起》,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二、词语:兴致勃勃  飞禽走兽  惊弓之鸟  眼福  迅若流星  褒词  天高气爽  网罗  湖光三、解题:“黄鹂”是该散文的题目,其实也是这篇散文的线索。《黄鹂》体现了孙犁关注“小人物”的写作态度,文章记叙了作者对黄鹂命运的关切,对摧残这类事物的丑恶行径的义愤。四、本文四次写了“我”与黄鹂相遇的情景:①抗日战争时期,见到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一闪而过。(补充思考:写童年捉鸟、战争中的炮火连天的紧张气氛与写黄鹂有什么关系?童年捉鸟是为了衬托黄鹂的神秘、不平凡;写战争中的炮火连天的紧张气氛是为了衬托观赏黄鹂的闲情逸致;二者都是为突出“我”对黄鹂的迷恋、赞美之情。)②在“前几年”,在青岛海滨深密幽静的杨树林里,见到黄鹂大有在这安家落户的意思,可惜史同志想试试枪法,把黄鹂吓跑了,这样的环境又好又不好。③写逛鸟市所见的黄鹂,被羁绊着,被玩弄着,那种病态令人不忍目睹。④在江南、太湖边,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五、每次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有怎样的变化?第一次,作者感到黄鹂的啼叫是“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简直近于一种狂热。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明显地又流露出遗憾之情。第二次,本来心里很高兴,觉得黄鹂“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安家落户了”。但是,老史兴致勃勃的端抢瞄准,惊飞了我喜欢的鸟儿,它们竟一去不返,作者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第三次,作者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这里表露出的更多的是怜爱和同情。第四次,主要表现出的是对黄鹂的极度喜爱,从而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极致。作者的感情变化就是这样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最后达到高峰。六、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四次黄鹂出现的环境都不一样。第一次,黄鹂出现在抗战时期,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黄鹂的叫声也非平常所谓的莺声燕语,而是充满战斗的激情,展现出的是矫健迅急的形象。虽然也曾展示出它的美丽,但很不充分,转眼即过。第二次“我”虽有充足的时间观赏黄鹂的美丽,但那潜在的危险还是破坏了令黄鹂尽展风采的环境。第三次,黄鹂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生存空间更为狭小。这样的环境不仅不利于黄鹂展现它的美丽,简直对它的生命都是一种摧残。第四次,在江南特定的环境里,听“伴着春雨、宿露”的黄鹂的啼叫,看“伴着朝霞和彩虹”黄鹂的飞翔,才“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正是通过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命状态,证明了不同的环境对事物“极致”的发挥起着相当的限制作用,所以作者便从黄鹂认识联想到了虎、鱼、驼、雁,提炼出了这样的哲理:各种事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文艺乃至一切事业,一切人,要发挥极致,都需最佳环境。七、这四次寻找黄鹂的情景与中心有什么关系?第一次,从正面为表现主题思想作了铺垫。第二次,从正反两面为表现主题思想作了铺垫。第三次,从反面为表现主题思想作了铺垫。第四次,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依托和根据。正是因为有上面的层层铺垫,文章最后揭示出自己感悟到的一个哲理:各种事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文艺乃至一切事业,一切人,要发挥极致,都需最佳环境。八、主题:无论什么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它们的极致。 《咬文嚼字》一、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二、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用对比的写作方式;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三、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四、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1.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2.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谏太宗十思疏》
一、第一段:1.第一段中的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运用的论证方法: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3.劝谏的特点: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4.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二、第二段。1.历史教训: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三.第三段。1.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本文语言特点: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滕王阁序》一、背诵:1、代表王勃文风的写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在书法怀才不遇的感慨时,用了冯唐和李广的典故,请写出相关的文句: “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3、表达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让人珍惜光阴的文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4、借终军和班超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的文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一致长风。”5、结尾表达出请各位宾客吟诗作赋的意思的句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6、包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的句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藩之榻。二、重点理解的句子: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时运不齐,命运多舛。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6、穷日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9、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1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1、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三、词类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3、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4、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5、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四、第一段:1、第一段中的典故: 1.豫章故郡  2.龙光射牛斗之墟   3 .控蛮荆。2、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七—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3、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五、第二三段:1、典故: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3、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六、第四五段:1、典故:(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2、第四段:(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7.第七句:是虚写,言(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3、第五段:(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老当益壮……志。”(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七、六、七段:1、典故(略)2、文中自谦的句子是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3、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4、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5、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第二句。6、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7、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师说》文言知识:(一)古今义:1、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3、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二)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A、作名词:①“老师”② “专门技艺人”③“姓”B、作动词:①“学习、效法”②“从师”③“以……为师”(意动用法)(2)之:A、作代词:①指代人或事物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B、作助词: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表示宾语前置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3)其:作代词: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②复指,作主语 ③作兼语 ④作定语 作语气副词:①表猜测②表感叹  二、第一段: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第二段:1、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四、第三段: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五、第四段: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六国论》一、第一二段1.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采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第二段中作者又用了对比论证,“先祖父”与“子孙”对土地的态度;举例论证,概述六国赂秦的情况;引用论证,引用《史记·魏世家》中的话。3.六国国君在赂秦这件事上表现出的心态是“今日割五趁给,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4.第二段重在论述的道理:赂秦比战争对六国的势力的削弱更大。二、第三段: 作者认为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不用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三.第四、五段:1.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劝告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于强敌应不赂而胜之。2.第四段的三句话的关系:第一二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二和第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要通过说理逐步揭示写作意图,引导读者深思。3.第五段中作者隐含了对统治者的批评,末句中“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宋最高层统治者,“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批评。 《游褒禅山记》
一、第1、2段: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1.第1段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段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第3段。本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②这一段可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四、第4段。在本段中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五、第5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这样写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项脊轩志》第1段:

[1] [2] [3]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409.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