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崐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崐    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 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柔róu(使……弯曲)  支qì(抬起脚跟站着)  砺lì(磨刀石)  跬guǐ(半步)

镂lòu(雕刻)  螯áo(蟹钳)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崐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崐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崐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崐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崐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崐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崐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崐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崐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崐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崐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 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崐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崐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崐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崐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君子⑴          曰:“学  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⑵,而      青于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习      停止 靛青      蓼蓝  但(颜色)比蓼蓝崐                                                           于:表比较,比

 

蓝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  中  绳⑷,    柔⑸以(之)为  轮,其曲

(更)深      凝成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    把(它)做成车轮  弯

                               中:去声,动词 柔同柔:用火烤木材,使它弯曲

 

        中规⑹。       虽  有槁暴⑺,不复挺⑻者,          柔使之然也。

曲(程度)  圆规(的要求) 即使又晒干了  不再挺直    (这)是由于      这样的

                   虽:让步连词 有同又 槁:枯 暴:晒 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

 

故木受绳⑼              则  直, 金⑽      就  砺⑾        则利,君子

    经墨线量过(斧锯加工)就能取直 锋利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锋利   (不

                                           就:靠近

 

   博    学而  日  参省乎己⑿,   则  知  明  而行  无过  矣。

但)广泛地  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就能智慧明达  行为  过错

           而且,表递进 日:名作状     知同智  而:表并列

 

第一段: 论述学习的意义。

    首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崐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崐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崐成为有用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崐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崐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崐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崐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柔”,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崐性。

 

    吾尝终日而思  矣,不如须臾⒀之所学      也;吾尝支⒁    而望矣,不如崐        整天地思索        片刻  的学习的收获        踮起脚跟  望远

            而:表修饰           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登  高  之博见⒂也。登高而招, 臂  非  加长也,而  见者远⒃;       顺风

登上高处  看得广阔        招手 手臂没有增长    但是看的人能看得清楚

                        而:表顺承

 

而呼, 声非加疾也⒄,而闻者彰。         假⒅舆⒆马者,非利足⒇也,而  致

  呼喊       强        听的人能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  的人  脚走得快    能达

                           彰:明显,显著  利:形作使动,使……快  致:达到

 

(21)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⑴也,而绝⑵江河。君子生            非 

到      (之外) 船只        游泳      横渡          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崐         楫:船浆,代船只   水:名作动,游泳         生同性:资质,禀赋

 

   异⑶也,            善  假  于物⑷也。

么)差别    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

    1.首先指出“思不如学”;2.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3.用日常生活崐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崐明了“学不可以已”。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就是凭借外界崐条件的帮助。因理推论: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崐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崐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憙拑

                    第三课时

憗拕

    积  土成  山,风雨兴焉⑸;  积水成渊⑹,蛟⑺龙生焉;积善  成  德,

    积累  成为高山    从这里兴起      深潭        生长    善行养成高尚品崐                        焉:兼词,于此

 

 

   而⑻神    明  自得,     圣    心    备  焉⑼。故不积        跬⑽步,

德 于是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 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积累(许多)半  步

   而:表因果关系,于是                      焉:语气助词,了

 

无以⑾致  千里;    不积      小流,无以成  江海。骐骥⑿一跃,  不能

就无法达到    (之远)    (许多)细流      汇成      骏马  跳跃一次  (超过)崐无以(之):没有用来……的(办法),译为无法

 

十步;驽马十驾⒀,                      功  在  不舍⒁。      锲⒂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雕刻(几下)崐

而舍之,       朽    木  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

就停下来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 (那么)(坚硬的)

而:表顺承

 

    可  镂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        食  埃土,下饮黄泉,

(也)能够雕刻            锋利      强健 向上(可以)吃到泥土     地下的泉水

              定语后置,“之”标志     上:名作状,向上

 

    用心一也⒄。    蟹  六  跪⒅而二螯⒆,    非蛇  鳝之穴    无  可  寄

这是    专一(的缘故)  有六条腿  和  钳夹  (但)    和    洞穴就没有可以安

        一:数作形,专一         而:表并列,和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281.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