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勾践灭吴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
(1)判断句
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指代文种)
(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
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
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
(3)倒装句
A介宾短语后置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乃号令于三军
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B.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本课虚词用法归类
1、之
代词,他,它。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三江环之。
助词,的。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
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
2、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执其手而与之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 、于
介词:在。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
4、以
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5、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6、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ōu)无 鄞(yǐn)地名,在今浙江宁波。 喜否(pǐ)人名,即伯喜否 。疾疹(chēn)患病的人。无不脯(f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11、喜否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二
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下面带点词的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问,译为“难道”,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3、下列句中没有通家字的一项是(   )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4、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7、下面对于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朱雀的一项是(   )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授首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家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们。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的罪过。在 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延伸阅读训练】
甲、《左传》(选)
吴王夫差败越与夫椒,报木隽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喜否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忌(原字为“其”字头,“心”字底)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壹(浇的弟弟),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思考题
1.从《勾践灭吴》中找出与本文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与《勾践灭吴》相比,伍员还提出哪些包括与越议和的道理?
请结合课文与本文,根据显示,谈谈你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夫吴之与越仇,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之无所移。有吴 则无越,有越则无吴。(3)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一。2、通过类比举例,把夏少康比作勾践,从历史的角度证明除害必须彻底,放虎归山,贻害无穷。分析勾践的为人,证明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吴国最危险的敌人。与越议和是违背天意主张仇敌,而处在蛮夷之间助长仇敌则难成霸业。3、这句话体现的是勾践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与实践,也是越国反败为胜,灭吴复仇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那么我们终将成为落伍者和失败者。因此,我们的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体察民意,与百姓同甘共苦,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才能富民强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乙、《史记》(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思考题:
从《勾践灭吴》一文中找出与本段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请根据范蠡的对答,分析该任务的形象。
请谈一谈你对勾践“卧薪尝胆”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非其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2)送往者,迎来者。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2、范蠡是一个军事才能突出,既有自知之明,又能知人之才,胸襟开阔,一心为国的忠臣。3、吴越之战留下来的最著名的典故是“卧薪尝胆”,勾践的这一举动,是对自己的鞭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勾践是一个不为失败 所压垮,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强大的敌人抗争的有道明君。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喻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第二、三部分;概括评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与写作特点;拓展阅读。
一、讲评练习
二]、讲读第二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勾践说于国人曰shui 劝说
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雠(结仇),以(导致,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变治国政策)【省略句】。
吊忧者(慰问)
去民之所恶(厌恶)
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
四方之民归(归附)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
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
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
(二)讨论:
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三、讲读第三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无庸(用)战!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
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
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同进同退,旅;俱)。
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 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二)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越国灭吴经过了哪几次战争?(明确:三次,即课文最后一句: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四、总结全文
(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
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否喜: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
(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博引,巧譬善喻;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评。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
(二)拓展阅读:换一种眼光解读《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中的军事家们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1、美人计 如第三自然段:越人饰 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纬4。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否喜,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苦肉计 如第四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效果:骗取了夫差的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意蒙之吉,顺以馔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暗渡陈仓之计  如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馔。《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形式,渡陈仓是目的,示敌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实是本计  的要旨。越王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识是他的真正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制造了大量要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以吸引德军的注意力,把德军大量兵力牵制在挪威,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重要条件,一举改变了欧洲战局。
趁火打劫计  如第二自然段:伍子胥劝谏吴王的一段话,客观地分析了吴越地理状况和军事形势,力劝吴王夫差抓住有利时机,一举灭亡越国,以绝后患。可惜吴王夫差拒不纳谏,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分析:伍子胥向吴王的建议是典型的“趁火打劫”计,即利用敌方遭受危难之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此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原按为:“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本文所述史实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经典范例:越王勾践不断积蓄力量,乘吴国遭受自然灾害,螃蟹、稻谷都绝种时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一举攻吴,大获全胜。
小结:从本文可见,三十六计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用计谋的关键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创造制胜条件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274.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