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 川端康成_《花未眠》...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 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 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3)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③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5)
(二) 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a①[凌晨盛放 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①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 “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   亲近所得——审美态度   反复陶冶——审美基础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② “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 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①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②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③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该句作用: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确: a、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就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结束语: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恬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们也曾邂逅了许多美丽的事物,但我们大都是熟视无睹,听凭那美好的事物从眼前悄然而过,是不是我们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还是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缺的就是那双发现的眼睛。让我们从今天起尽情拥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们的那双聪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也可以写一篇关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题。
请多多提出宝贵意见!2004-10-20
email: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024.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