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后感】《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份,能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应怎样划分层次?
分析:怎样入手才能正确划分议论文的层次呢?
一般短文,如果已经分段,可先按自然段归纳段意,然后综合比较,分析每段意思之间的关系,确定整个文章的层次。
如果文章没有分段,则不应先行分段,而应从层次上去分解文意,即按文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一个层次,给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也可以叫做“意义段”),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弄清全文的结构形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有一个方法,即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引论、本论、结论”。对于短小的议论文来说,可以叫作“开头、本体、结尾”,沿着这种形式去寻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界线,先从大体上确定其结构,然后再划分具体层次。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参照使用,互相印证。
本文思路应是:先从整体上看,从容易处突破,孤立难点,逐步从有把握推知没有把握的。大体过程是:
第一步,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
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这两层意思关系是明确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间是本体部分,全文结构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连接的,对应的。
本体(即②~⑤之间)部分的意义层次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分裂出来的是③④,讲的是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可以用
“实践——认识——实践”表示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应的。
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表明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两个飞跃的深化。
据此,可以断定:
②与⑤是相呼应的,是两个相联系的意义层次。
第四步,②~⑤这四个层次是完整的分析过程。
现在,再综合分析②~⑤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了,上下文一比较对照,便可发现,这四个层次之间,恰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都是集中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过程的,讲的正是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理论机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二)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1)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出来了。
(2)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3)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
实践——认识
物质——精神
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用“选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一方面,是由本文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它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三)学习本文应注意哪几点?
分析:
(1)阅读和写作范例。
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本体——分析问题
[1] [2] [3] [4] [5] 下一页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详细阅读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详细阅读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详细阅读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详细阅读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详细阅读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详细阅读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