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全文翻译|触龙说赵太后..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教学设想
【导学新概念】    
高一的文言文单元,大体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的,本单元作为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在教学中应体现其初始单元的特殊要求。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不仅课下要完成诵读作业 ,课上也要给他们读、背的时间并予以指导。    
第二,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自觉地结合课后练习对实词、虚词、语句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对文意分析的方法加以体会、运用。   
第三,让学生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写法。由于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古代叙事文体的影响很大,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品味和鉴赏,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人记事的艺术技巧,会十分有益,而且也体现了语文是文化载体的性质。    
有鉴于此,本课学习要反复阅读课文,争取在课堂上完成对第三段的背诵。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积累一部分实词和翻译知识。还要以第三段为重点,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气氛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在全部教学过程 中,诵读应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徽“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2)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出处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列传》“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质疑
2.及
例句出处意义
及返,市罢《韩非子•郑人买履》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子列传》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孙子列传》表并列,和
3.甚
例句出处意义
夜半雪愈甚《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黔之驴》非常
 
4.少
例句出处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之战》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史记•西门豹治邺》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列子•愚公移山》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山海经•精卫填海》年少的
5.异
例句出处意义
此一异也《马钧传》奇异
渔人甚异也《桃花源记》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不同
6.为
例句出处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史记•孙子列传》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隆中对》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叫
必为有窃疾矣《墨子•公输》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墨子•公输》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秦急攻之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631.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