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赏析全文】记念刘和珍君..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写法。

2、学习把简洁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理解这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深化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进去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

4、学习爱国青年英勇斗争、互相救助、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难度较大,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曲折回旋的语言不易理解。教学时宜适当向学生作一补充介绍。注意引导其充分预习,搞清疑难问题。

2、重点分析文章的感情发展线索,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3、课前安排预习:①给课文各段概括大意;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4、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今天的革命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些革命先烈们在不同的战场上谱写出了一曲曲英勇的壮歌。今天要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就是鲁迅先生为了记念1925年3月18日在北京为抗击军阀黑暗统治而英勇牺牲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声讨反动统治者的一篇战斗檄文。

二、补充介绍“三•一八”事件。(略)

三、检查预习,进行新课。

1、检查给各段概括的大意,然后归纳层次。

第三部分,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2、文章的思路:

程君请求写文 为警醒庸人写文 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 叙述得到噩耗时的惊愕(不相信) 记叙刘和珍等人遇难的经过,控诉暴行 总结烈士牺牲的教训 对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

统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感情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请求,引起作者对烈士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化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死难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3、讨论问题,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提问: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的请求写起?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无话可说”?

明确: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说明写文章是出自自愿。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出离”愤怒,艰于呼吸视听。

二、“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提醒庸人别忘烈士,唤醒麻木的国民。

四、“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愤怒之情,想说而又无话可说。

五、“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不在”“就在”,揭露暴行。

七、“呜呼,我说不出话”——还有更多的话,或是太悲痛不能说;或是还要思索,

不能说;或环境险恶,不便说。

总之,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悲痛和对反动派凶残的愤恨之情贯串全篇,这是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二、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听写词语。

二、整体把握课文记叙刘和珍事迹的内容。

提问:课文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知道刘和珍是怎样一位青年?

明确:课文对刘和珍的记载很简略,集中在一、三、五部分,写了三件事:

猛士

从这三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爱国爱民,爱憎分明,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在用语上也是颇有讲究的,如“毅然”“黯然”“欣然”。

三、讨论第一段的有关内容。

提问:文章写于4月1日,追悼会开于3月25日,相距不到一周,作者为何不写“几天前”“一周前”,而要不惮其繁地写“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女师大是尽人皆知的学校,刘和珍遇害之事也震动全国,为何作者还要详细地用“国立……追悼会”作为“那一天”的定语,致使文章开头一句的状语就花去了56字,这是否太罗嗦了?

明确:不罗嗦,而是大有深意的。:用“中华民国”“国立”,不仅表明态度庄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当局不但照旧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国立”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的头上,甚至公然把“执政府”门前当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之流凶残下劣到了何等程度。文章刚开头,用一个长状语,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讨论第二段的写作意图和难句。

意图:主要是唤醒麻木的国民。

提问:“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的革命者,他们在黑现实面前能直接面对,绝不逃避,在敌人的屠杀面前,敢于正视而毫不退缩。这样,他们对敌人的罪行和人民的苦难,有最深切的感受,因此,他们是“哀痛者”——为国家的现状,为民族的前途哀痛。同时,坚定地投身于改革现实斗争中,不象“庸人”那样碌碌无为,,虚度终生,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因此,他们又是“幸福者”。

五、讨论第三段的有关内容。

提问:这段写刘和珍,突出了她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提出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点。这样写既提出了刘和珍的无辜,从而控诉了段政府的残暴,又表现了作者与她只是在女师大事件结识的,往来很晚,(“直到……直到……待到……此后”),永别又很早,无论当初的女师大事件,还是现在的“三•一八”,与她都无直接的接触,有力地驳斥了了“流言家”诬蔑作者是“后台”的谣言。

板书: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控诉敌人残暴

直到……直到……此后——驳斥“流言家”污蔑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讨论第四段的内容与练习。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讨论问题

提问:作者说“我懂得……缘由了”。这个“缘由”是什么?

明确:就是第一句。

衰亡民族沉默缘由

提问:“沉默呵……灭亡”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表达作者对人民的鼓励与希望:别再沉默了,否则就要灭亡;

一是表达对统治者的警告:一味的高压,只会导致人民的反抗。

三、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问题。

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烈士遇害记载那样详细?

明确:以铁的事实控诉反动政府杀害学生的暴行,并且是有组织的屠杀(有拿手枪的),是“虐杀”(“猛击两棍”)。

提问:“当……伟大呵”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指三个女子在枪弹中辗转;“伟大”是“伟大的场面”或“伟大的情景”的省略。这句是高度赞扬烈士的英勇。

四、讨论第六、七段。

提问:作者对学生请愿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作者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用煤的形成做比喻来说明观点。但也给了高度的评价:

评价

对陶潜诗的理解:作者引陶潜诗的主要意思是说,用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五、布置做业

附录:

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僬侥(jiāoyáo 高耸)。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萧。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说明:这是一首自挽诗。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

作者邮箱: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62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