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通假字_齐桓晋文之事(网友来稿)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蓦然回首
课 题齐桓晋文之事备课人吴蕴阁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日期12.5
重点难点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授课方法诵读讲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论。孟子所处的时代,统治者“以征伐为贤”,各诸侯国竞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以致“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则提倡“仁政”,反对攻伐。本文记叙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议论气势磅礴,辞令巧妙,而且设喻取譬,浅显活泼。学习本文,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二、讲析课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述说,谈论)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曰:“保⑤民而王,莫之能御⑥也。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⑦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曰:‘牛何之⑧?’对曰:‘将以衅钟⑨。’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不识有诸12?”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①。齐国虽褊小②,吾何爱③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曰:“王无异④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⑤?王若隐⑥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曰:“无伤⑧也,是乃仁术⑨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10也。”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王说11,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2。’——夫子之谓也。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16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17,而不足以举一羽;明18足以察秋毫19之末,而不见舆薪20。’则王许之乎21?”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2?然则一羽之不(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23,为不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用恩焉。故王之不王24,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①,何以异②?”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③,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⑤。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御于家邦⑥。’——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⑦。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⑧,然后知轻重;度⑨,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抑10王兴甲兵,危士臣11,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13与?”“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14也。”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15为采色不足视于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16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17土地,朝秦楚18,莅中国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而抚四夷也。以若20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21也。”王曰:“若是其甚与?”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曰:“殆①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曰:“可得闻与?”曰:“邹②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③,齐集有其一④;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 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哉?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 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之欲疾⑧其君者,皆欲赴愬⑨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王曰:“吾惛10,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11,明以教我。我虽不敏12,请尝试之。”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曰:“无恒产13而有恒心者,惟士14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之16,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17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18民之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19妻子;乐岁20终身饱,凶年免于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死亡;然后驱而之善21,故民之从之也轻2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①,奚暇治礼义哉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 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③矣;鸡、豚、狗、彘之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畜,无失其时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⑤,勿夺其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作者邮箱: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详细阅读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详细阅读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详细阅读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详细阅读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详细阅读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详细阅读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详细阅读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