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灯》】《灯》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学习要点
(1)作者介绍
巴金(1904.11.2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蔽芾甘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先后留学法国、日本,创作颇丰。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抗战三部曲”《火》(因此书分为三册)。“人间三部曲”(评论者的总结)《憩园》、《第四病室》、《寒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家》
巴金写《家》时只有二十八岁,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家庭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作品中共写了三类人:烂掉的吃人者,被吃者,走掉的优秀分子。“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家》的角色、情节、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充满人情味、生活味。《家》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家》中包含了作者的爱憎,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的短短千字中,将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交织的激流……”。

3、《灯》的写作背景
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气焰嚣张,似乎无坚不摧,一方面因战线太长而疲于奔命,处处受中国人民的打击。日本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威逼利诱中国有关的抗日力量,国、共、日、汪构成十分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日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作者目睹了祖国和人民的灾难,心情十分沉痛。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巴金写下了散文《灯》。

二、能力训练
1、下列字形与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梦 窒闷(zhì) 袭(xī)击 辨别
B、喧闹 渲染(xuān) 殉(xùn)情 辩论
C、梦寐以求 泅水(qiú) 溺爱 回溯(sù)
D、息灯 泥泞 颤(zhàn)抖 颤(zhàn)栗

2、找出作者情绪变化的词语,体会变化的原因。

3、作者写了哪些灯?这些灯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在文章中灯有哪些象征意义?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1、C(A噩梦,“袭”应为二声 B“渲”应为四声D“息”应为“熄”,“颤抖”的“颤”发音应为chàn)

2、文章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变化词语有第一段的“窒闷”,第七段的“安定”、“畅快”,第十三段的“微笑”。探究感情变化的原因,可以看出因噩梦而窒闷,因灯光的安慰、鼓舞而感到“安定”、“畅快”,因有了信心而微笑。

3、作者分别从现实、回忆、联想三个角度写了平房的灯、风雪之路的灯、孤寂的海上的灯塔、哈里希岛的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女教士希洛为情人点的火炬、救人的灯光、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灯、山那边的灯。这些灯的共同特点就是自己虽然微小,但却在他人最需要时有意无意地与人恩惠。

4、在文章中灯的象征意义在逐步加深:平房的灯,扫淡眼前的黑暗,给行路人以光明和温暖;风雪之路的灯,鼓舞我这个异乡人前行;孤寂的海上灯塔给所有经过的船指路;哈里希岛的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在体现出可贵的亲情,惠及邻人;女教士希洛为情人点的火炬,象征着爱情;救人的灯光、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灯扩展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灯象征了光明、温暖、力量、与爱。文章中作者写了三种爱,即亲人之爱,恋人之爱和普通的人与人的爱。这些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力量大增,甚至可以使求死的人变成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结合1942年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着山那边微笑”是因为他体味到只要人民心中有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团结一致就能走出迷惘和困境。

趣 味

高二(5) 陈又畅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国王,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所有东西来得过于简单,失去了一种寻找、追求的乐趣,一种独特的生活乐趣。

小时候,很少有零食可吃。一次,妈妈带回一小包榛子,一粒粒被坚硬的厚厚的果壳包裹着的榛子。为了吃到榛子,我翻箱倒柜地找钳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榛子放近钳嘴里,再用尽全身力气使劲地夹,随着清脆的“叭”地一声,一颗米粒那么大的榛子蹦了出来。我品尝着辛苦得来的榛子,只觉得嘴里漾满了丝丝的香甜滋味,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长大了,榛子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一粒粒榛子上都被开了一道小缝,这样,我只要稍微用劲一掰,就能品尝到美味的榛子了。可不知为什么,嘴里却没了小时候那种特别的香甜。但当我揉着被榛子弄痛的手时,仍然觉得榛子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今年暑假,从美国回来的舅舅特意给我带来一包榛子,看着一粒粒大而饱满的、已经包过皮的榛子,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大把塞进嘴里,可榛子似乎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香甜,甚至还没有从前的好吃。我突然意识到,也许那独特的丝丝香甜并不完全来自榛子本身,而是蕴藏在那厚而坚硬的壳中,只有我亲手打开那坚硬的壳,芳香才会四漾……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太容易得到的再好也缺少那一份独特的趣味,一种被苦味包裹着的甜——这正是辛苦的付出赐予我们的生活情趣。

[评语]这是一篇45分钟的限时命题作文,时间虽短,作者却从小事入手,在淡淡的叙述中写出了她对生活的体味,非常难得。作者对事件的叙述及有层次,初尝榛子“只觉得嘴里漾满了丝丝的香甜滋味,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再尝榛子“仍然觉得榛子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最后吃榛子竟然觉得“没有从前的好吃”。从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若论不足,此文略显单薄,也可能是时间仓促所致。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481.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