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原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设计者:金老师

一、知识点类型分析
能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这一知识点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设计
文章思路: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  
1、当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选择呢?请大家说说。
学生1:投江,如屈原。
学生2:归隐,如陶潜。
学生3:冒险,如拿破仑,项羽。
老师:这所谓的无路与有路是针对这个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
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
学生:“乌龟的选择”比较好。
4、作者紧接着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大家读一读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做法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先请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划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发言,也可以同桌推荐。
学生1:“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这句话,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
学生2: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这可以从这句话里看出来: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所以我很佩服他。
学生3:“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里“威福”和“闲福”进行了对比,说明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刚才同学说了,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学生4: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学生5: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庄子看守这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学生6:作者对庄子评价很高,他说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5、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作者把这种精神称做“清洁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老师:为什么我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不会迷失自我?那是因为有几位像庄子那样的哲学大师,他们的智慧、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这是对庄子精神的高度赞美。
(三)探究作者怎样分析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
1、庄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请大家从下文两段里找找原因。
学生1:对人类的怜悯。
学生2:作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那是跟他生存的时代有关系的。
2、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所处的时代。读第10段。找出反映时代的词。、
学生:荒唐与罪恶,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天下污浊,无赖,无理,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所关爱,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3、庄子面对的人世,是“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这样的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庄子能看到人民的灾难,战争的残酷,那是因为什么原因?
学生1:因为庄子在冷眼旁观。
学生2:因为庄子同情百姓的疾苦,庄子对人类有着怜悯。
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9段以及胡文英的评论。说说你们的理解。
学生:庄子的表面看起来是“无情而坚强”,“眼极冷”的,那时因为他内心“最多情”,“心肠极热”。
老师: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学生:老师,我不懂这句话: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老师:我给大家提供几则资料。你们说伯乐是谁?
学生:是家喻户晓的相马大师。
老师:对。但是庄子认为,他是残害马的罪魁祸首。
学生先沉默了一会,接着就明白了:因为他不让马过自由的生活。
学生(蔡侠):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见每匹年轻的马都向往自己能“建立功业”。而正是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挖掘了潜在的人才,才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英雄。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能的高低是其中的原因,但才能的施展需要有人挖掘,这些挖掘的人便是一个个伯乐。
老师:不错,你的说法代表社会普遍的看法,人一定有有所作为,需要伯乐。你看庄子是不是就是跟你唱反调?再说说一段更令大家吃惊的话。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学生大笑,在笑中他们明白了: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4、对这样的《庄子》,作者说“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这三个词顺序能否换?
学生:不能,反映从惊到敬到爱的心理过程。一开始,他和别人一样,听到庄子的言论觉得很吃惊,但是当他理解了庄子的满纸荒唐言中含着一把辛酸泪之后,对庄子产生了热爱之情。
(四)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
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
老师:我补充一段话。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
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五)思考题意
1、这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可是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是解读《庄子》的心得吗?
学生:不是。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意思是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庄子对我们有帮助。
老师:不错。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从历史背景和心灵世界中寻找解释。二是含蓄地告诉人们物欲横流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的今天,应该学习庄子。
2、不过,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外再去读《读本》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其他资料,拥有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三、教学板书
赞庄子的清洁精神:自由??权力

析庄子的哲学困境:热肠??冷眼

读庄子的特殊感受:惊??敬??爱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这个贴子最后由湖畔初阳在 2004/08/02 05:25pm 第 1 次编辑]

初阳评金老师的课例:
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阅读课,对观点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对庄子的解读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它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课堂教学水平可能位于我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思路之清晰、语言之干净、认识之深刻令初阳叹为观止。
可是,我不喜欢。因为我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只是就文本论文本,就语言谈语言,没有触发学生对于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的感悟,没有在理解庄子的基础上认同或者反对的激情,没有因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的碰撞。另外,也许是嫉妒,学生说的都太好了,太对了,我感觉不到认识上或情感上的变化。学一篇课文,作为学习者,如果只有回答,没有疑惑,只有表达,没有领悟,那么这样的学习应该也是有缺憾的。

“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一说非常有趣,学生听了大笑,我也大笑,请问它在《庄子》中的出处。

编辑 删除 2004/08/02 05:24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792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盗亦有道”的出处我找到了!
初听这话,就觉得它应该是盗跖说的,于是我就在《庄子。盗跖》篇中查找,遍寻不着,但觉得庄子文章实在精妙,值得一读再读。于是,我痛下决心,多读它几篇,终于在《月去箧》篇中找到。原文为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译文: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断章取义地初读,觉得非常荒谬可笑;联系庄子和盗跖生平,在语境中一读再读,便笑不出来了。不得不承认,成大事者,其理一也。盗跖其人,与圣人比绝不逊色,难怪孔子在他的雄辩面前落荒而逃了。
于是想,怎么理解庄子其人,怎么理解鲍氏其文,仅仅死抠文句,其得便有限,如果联系《庄子》一书的名句,那么学生必然对鲍文中的难句有自己的领悟。


编辑 删除 2004/08/03 07:18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03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6 楼]

联系《庄子》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觉得收获更大。下面摘录《庄子》中我喜欢的句子以飨网友。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祛箧》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你唯独不知道盛德的时代吗?……在那个时代,人民用结绳来记事,有甜美的饮食,好看的衣服,欢快的习俗,安适的居所,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到,人民从生直到死也互不往来。像那样的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12、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13、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14、庄子曰:“虎狼,仁也。”……“至仁无亲。”《天运》
15、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生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天运》
(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
1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20、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21、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22、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23、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24、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相互容纳与相互遗弃相差甚远,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淡漠而相亲,小人甘美而易断绝。)
25、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26、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2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2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29、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30、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31、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45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