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_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1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案示例2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舂来(chōng)  鄙薄(bǐ)       犯忌(jì)    抵触(chù)

出豸(zhì)    擎起手(qíng)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2.解释加点的字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 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 。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

“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1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2    邹 七 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3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

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

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

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

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

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

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五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

阿Q将小D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 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的什么心态?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

      吴妈太大

      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

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 想象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作业 

阿Q死了,小说中虽没说他碰过女人,但阿Q并不像小尼姑所说的“断子绝孙”,据我们一些考据家研究,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写一篇700字的小文

板书设计 

一、鲁迅及其创作

1鲁迅生平:

 家道中落 →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2鲁迅创作

二、《》

1典型环境——未庄

   封建、闭幕、落后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我满足 自我陶醉

3阿Q的革命

   “深恶痛绝之”→“神经”→“投降革命党”

4现实意

探究活动

1.鲁迅写《》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义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34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