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 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 :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  新课 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 (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②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板书)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强调)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思考: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

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②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年—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年—316年)共3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情况怎样呢?

二、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 (板书)

1.十六国:(板书)

从四世纪初到五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让学生看143页表,了解有哪些国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记忆。

十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二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2.东晋建立:(板书)

东晋最大的特点是软弱。

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地主(王导为首)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几句话,就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

东晋统治者软弱,而南迁的北方人民却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当时恢复中原的杰出代表。

3.祖逖北伐(板书)

313年,祖逖渡江北上,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教师指出)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的坚强决心,这是他成为恢复中原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生学习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刻苦学习,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祖逖北伐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江南,阻挠和牵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忧愤而死。

东晋实力弱,但在淝水之战中却一举战胜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战 (板书)

1.战前形势:(板书)

(指《前秦东晋形势》图讲)经过五六十年,东晋在江南统治逐渐巩固。北方经过长期混战,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

让学生看144页引文“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认识王猛和谢安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

2.战争经过:(板书)

383年,苻坚看到国势日强的情况,就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还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让学生看《淝水之战形势图》,对比讲述交战双方的情况:

前秦(80) 东晋(8万)

苻坚 谢石·谢玄

骄傲(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破秦军前哨

胆怯(草木皆兵) 请秦军稍退

失误(后撤) 渡河决战

溃败(风声鹤唳) 收复失地

(以上图示可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并和挂图同时挂出,边看图边讲解。)

3.战争结果:(板书)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首先指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从双方统治阶级内部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战斗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前秦方面:a.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因此决策者意见不统一。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如朱序反秦)。兵虽多,战斗力不强。b.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军队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强。

4.小结巩固:

按板书小结并勾划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掌握重点。如:识图,编顺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书面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三道练习题。

(三)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多,一般可不讲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乱,祖逖北伐的内容),集中力量讲好西晋统一,内迁各族十六国、东晋建立和淝水之战即行。其他部分可根据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决定取舍。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56.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