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第六位皇帝】第六课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设计示例二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第六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2.要求学生认识

(1)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进而使学生体会腐败亡国的道理。由此认识到当今反腐败的重要性。

(2)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27页的课堂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2)通过28页的课堂思考题,培养学生对同类历史现象类比、判断的能力。

(3)设计“唐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问题,以培养学生前后联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安史之乱及其影响。解决办法,首先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了解该事件的时间、叛乱首领、起兵地点、攻占的重要地点、平叛的主要将领、叛乱的性质。其次,指导学生注意与前后历史事件的联系,分清战乱与战争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一是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唐朝由盛转衰。

2.唐末农民战争及其对唐政权的瓦解。解决办法,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出原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者、特点、高潮及失败的标志。其次从认识历史事件的规律去指导学生认识农民战争的影响——瓦解了唐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唐的灭亡。

难点:理解落镇割据的概念。解决办法,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藩”及其引申义,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节度使、藩镇及藩镇的割据性,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藩镇割据的概念。

对杨贵妃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投影仪及相关投影片(或多媒体及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已学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回忆一下,唐朝前期由发展到强盛经过了哪些重要事件?(学生回忆、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如下曲线图,并依据学生回答标注符号),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到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导入  新课:对盛世时期的社会,杜甫写过一首诗,对其大加颂扬,请同学们回忆这首诗。(学生齐说之)教师指出:这首诗固然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有溢美之嫌,但它还是反映了当时一定的历史事实。可是大家是否知道这个盛世局面再发展下去又如何呢?由此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请学生打开课本第26页,阅读两段小字,问学生主要讲的是什么,让大家来概括(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排斥忠良,朝政高度腐败),教师再投影出课前制作的《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先投影后期作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再投出前期作为)进而指出,唐玄宗前期作为呈现出“开元盛世”景象,而后期的作为使唐王朝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那么,同一皇帝经历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危机”两种局面,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应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前期
后期

崇尚节俭
日益骄奢

反对奢侈
奢华无度

任用贤相
任用奸相

励精图治
不理政事

整顿吏治
朝政腐败

历史进入到755年,这场危机终于以敲响了“渔阳颦鼓”的安禄山点燃导火线而爆发了,这就是——

一、安史之乱(板书或投影)

这场危机,有它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讲解,带着问题来阅读27页相关内容。问题有三:1.强盛的唐王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即书上的思考题)2.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何?3.其影响是什么?学生阅读、讨论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或投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根本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强大,唐中央兵力空虚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27页注解①,并对节度使的来历、职能及安禄山的情况作简单介绍: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边。唐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可代表皇帝,故称为“节度使”,但仍非正式官名。到710年,睿宗开始设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他还无耻地对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由此可见,安禄山之流的节度使拥有悍兵强将,对抗中央,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甚至图谋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在封建时代,也就只有时日问题了。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或投影)

主要搞清以下几个内容:安史之乱的时间(755——763年),叛乱的首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的地点(范阳),攻占的重要地点(洛阳、长安),平叛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以及叛乱的性质。(招兵买马、起兵叛唐、自立皇帝——企图夺取中央政权)

教师再结合《唐玄宗逃往蜀地》图,介绍一下当时唐玄宗的情况、安史之乱的破坏情况。叛军南下攻占洛阳过程中,沿途郡县望风披靡,唐王朝潼关防线被破后,京师长安恐慌,宫廷震颤,百官如鸟兽散。叛军占领长安后,使长安成为一片火海。(可投影下面三段材料,让学生来体会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

①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

②“宫廷焚烧,十不存一,……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至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整个黄河流域,一片荒凉。(《教参》)

③“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

由于叛军是见利忘义之徒、是暴虐百姓的刽子手,因而叛乱不得人心,故其失败是必然的。

唐玄宗一面派兵平叛,一面携贵妃姐妹、皇子皇孙、朝廷大臣逃往蜀都避难。当玄宗一行至距长安不远的马嵬驿时,随行将士杀死了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杨贵妃。太子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叛,又借口纥兵帮助,收复了长安、洛阳。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路经马嵬驿时,抚今追昔,黯然神伤。归至宫中,图写了贵妃的芳容,朝夕思念,时时垂泪。这位曾经促成了开元盛世繁荣局面的皇帝晚年就在愁苦忧伤中郁郁而死,时年七十八岁。大约过了半个世纪,诗人白居易为他谱写了那首脸炙人口的《长恨歌》。《长恨歌》与其说是玄宗与贵妃的情歌,倒不如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极衰来的历史悲歌。

教师在此设疑:在西逃过程中,将士杀死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杨贵妃。如果说杨国忠是罪有应得,那么缢死杨贵妃是否有失公平?安史之乱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呢?(留给学生讨论)

3.安史之乱的影响(板书或投影)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投影的三段材料和课本内容归纳得出:安史之乱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唐朝一蹶不振,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俗话说:“万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安史之乱为转折,从衰败到灭亡,唐朝又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此间还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加速了其衰败,这就是——

二、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板书或投影)

1.藩镇割据(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27页的最后一段,之后教师作具体讲解。

先释“藩”。“藩”与“樊”相通,本意是篱笆,引申一下,篱笆围成一圈就成一块“领地”。唐朝时,一个节度使管辖一块名义上是唐朝的,而实际上是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领地”,也就是一块割据范围,即唐朝的藩镇。安史之乱期间以及以后,唐王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这些节度使“虽称藩臣,实非王臣”,是独立王国,彼此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的重要特点有哪些?教师投影28页《藩镇的割据性》表,就表中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进行归类。最后指出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它在地方上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在与地方上藩镇割据同时膨胀起来的唐朝中央又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2.宦官专权(板书或投影)

先让学生阅读28页有关宦官专权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书上的思考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唐玄宗后期,宠信宦官高力士,唐肃宗在位时,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后来,宦官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其把持。这种现象,说明唐王朝的统治阶级已从根本上腐朽了,再也无力继续统治下去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加深了唐朝统治的腐朽与黑暗,削弱了唐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的衰落。不久,一场旨在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农民战争又爆发了。

三、“黄王起兵,本为百姓”(板书或投影)

教师先释标题,再让学生阅读28—29页本目的有关文字,引导学生归纳起义的原因、时间(875-884年)、地点(山东、河南)、领导者(王仙芝、黄巢)、过程、特点(流动作战)、高潮(攻占长安,建立政权)、失败标志(黄巢自杀)、影响等。

对原因的分析可引导学生从天灾人祸、统治腐朽、土地兼并、租税照旧、连绵战火等方面归纳。

教师要学生齐读29页黄巢的菊花诗,说明黄巢决心推翻残暴的唐王朝统治的抱负。再通过地图了解农民战争进军的主要路线,强调其流动作战的特点。

对于影响,请学生结合课文引用的韦庄的两句诗,进行联想,认识到农民战争的无比威力。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不等于“消灭了(推翻了)唐王朝”,907年,唐节度使朱温(农民军的叛徒)才最终灭亡了唐王朝。这样使学生搞清楚唐共存在了大约三百年(618—907)时间。

巩固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了解到唐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这300年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请学生联系前后知识并结合黑板上的曲线图思考、回答:“唐朝由盛转衰直至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在转衰直至灭亡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大事?”同时,教师将曲线图补充完毕,并简要概括唐朝的历史: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但到了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过程中,地方上的藩镇割据、中央的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到了末年,经过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被灭亡。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第二题留给学生讨论,不求答案一致)。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49.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