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观后感2021】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案设计示例二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根本条件。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以上思想,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应当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2.知识传授:

(1)隋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2)开皇之治的内容:设置三省六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改革选举制度。

(3)隋朝的大运河。

(4)隋炀帝评述。

(5)隋末农民战争概况。

3.能力培养:(1)分析隋炀帝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2)思考隋朝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而又繁盛一时的王朝,培养辩证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绘制大运河简图。

4. 情感教育:(1)正确认识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条件。(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隋朝大运河、隋炀帝评价。

2.难点:隋炀帝评价。

3.本课讲述一个完整的封建王朝,内容头绪繁多。在教学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知识间的联系与过渡,给学生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

【教学准备】

1.绘制《隋朝疆域图》,中间隋朝疆域处镂空。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在相应的位置上书写高丽、东突厥、西突厥、琉球。计量好黄河、长江、长安、洛阳、涿郡、余杭、江都的位置,便于使用时书写在黑板上。

2.用透明塑料片制成与上图比例尺相同的《大运河图》。运河及各水系要尽可能准确鲜明。

3.制标志农民起义的小火炬若干。其中两个应标“长白山”和“瓦岗军”。

4.指导学生讨论的若干小题,最好写在小黑板上,届时悬挂使用。

5.课堂使用的彩色粉笔、图钉、塑料胶带。

【板书设计 】


说明:这是理想板书设计 的最后完成状况。

1.左为两张重合使用的图,建议如法制作使用。

2.中间为正式板书,最初写时注意用字和位置,便于最后整理。建议合理使用彩色粉笔。

3.右为副板书,内容多少或写法有相对的自由。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新课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统一南北

讲述过程中挂绘制的《隋朝疆域》图。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副板书:“随”。然后擦去“走之”。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由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

在框图的相应位置标写“ 长安”。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

板书:(581—589—618)

提问:隋朝的疆域四至。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他不仅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而且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皇之治。

板书:文帝杨坚开皇之治

文帝即位以后,实行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是尚书、内史、门下,分管全国政务、起草政令和审核政令。三省长官都称宰相,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板书:中央设三省六部

六部为吏、礼、兵、刑、民、工,在尚书省领导下分管各类具体工作。六部的制度被以后各朝沿袭下来。

副板书:吏、礼、兵、刑、民、工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民部为户部。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明清只保有六部。

板书:地方减为州县两级;

在地方,精简机构,把原来州、郡、县三级管理减为州县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板书: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同时,改革人才的选拔举荐制度,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个人努力参政。这样,不仅有利于把真正杰出的人才选拔出来,也把选吏的权力由士族手中集权到中央。以后各朝相继沿用科举制。读书做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

隋文帝的改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有重大建树。581~600年,他的年号叫“开皇”。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比较清明,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20年间,社会财富增长,国家控制人口翻了一番,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隋文帝毕竟是封建帝王。他贪得无厌,长安、洛阳一带的大仓库已经堆满粮食和布帛,仍旧向人民征收财物。他晚年刚愎自用,崇信佛教,营建华丽的仁寿宫。

604年,隋文帝去世。隋炀帝杨广即位。

板书:二、隋朝大运河。

把用透明塑料片绘制的《大运河》图贴在框图内,标明洛阳、涿郡、江都、余杭。

605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农民,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杭州市,以洛阳为中心,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

指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大运河示意图,识别河段和城市,指出广通渠不属于大运河。

板书:三、暴君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重新统一有功,率兵灭陈。平日伪装仁孝俭朴,讨文帝的欢心。

隋炀帝即位后征发数百万人开凿大运河,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这项工程受惠当时,又造福后世。历史上对开凿运河一事,仍以肯定为主。

为了满足骄奢的欲望,他下令营造东都洛阳,建造豪华的宫殿,每日役使民工200万人。

大运河修通后,他多次乘龙舟由洛阳至江都。随行船只5000多艘,绵延200余里。光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沿途还得迎送,准备供品和生活用品。各州、县人民疲惫不堪。

从612年起,他连续3年对高丽战争,进攻都失败了。最多的一次用兵100万。供应装备和粮食的民工有几十万之多。

据历史记载,隋朝户数890万,人口约4000万。服劳役和兵役的劳动人民经常有三、四百万人。无休止的征发使千千万万农民离乡背井,大量土地荒芜。或者死于战争、劳役,或者死于饥寒交迫。人民忍无可忍,终于举行大起义。

板书:四、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的暴政,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兵役,终于导致了全国规模的人民大起义。

611年,山东长白山王薄率先领导起义。

在各地响应的起义中,以河南瓦岗军最有名。领袖前有翟让,后有李密。他们大败隋军主力,围攻东都洛阳,号召天下人民反隋。他们在文告中谴责隋炀帝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河北窦建德和江南杜伏威也很有名。

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瓦岗军最强盛时有几十万人。

贴起义标志火炬。

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

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3.课堂讨论

给学生约5分钟时间看书,重点在“暴君隋炀帝”。导读提问:

1.隋炀帝是隋朝第几代皇帝?在位时间是何年?

2.隋炀帝是暴君,暴在哪里?

3.他下令修大运河,完成了科举制度,可以将功抵过吗?

4.秦朝与隋朝,秦始皇与隋炀帝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完全相同?

5.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光用好或坏可以说清楚吗?

整理板书

组织学生小讨论。做结论。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但是,我们并不因此否定隋炀帝做过的一些好事。率兵灭陈,完成统一。这主要是隋文帝的功劳。他下令开凿大运河。广大人民群众是修运河的英雄。他在位期间,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历史地评价人物,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功与过的界限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的人民利益。对一个人的最后评价,要看主流和方向,比较功与过。

隋炀帝即位之初,以功为主,修通了大运河。以后滥用民力,成为罪恶罄竹难书的大暴君。最后被人民起义所推翻。

4.课堂小结

请同学看课本第7页,重点提示。

我们今天讲了隋朝。581年杨坚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统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开始了。

隋文帝杨坚是位杰出的皇帝,他勤于政事,崇尚节俭,设置三省六部,精简地方政权,开始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他在位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杨广下令凿通大运河。涿郡、洛阳、余杭三点,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勾通海、黄、淮、江、钱五大水系,全长四、五千里。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唐朝人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炀帝并非因运河亡国,而是残暴地滥用民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们辛勤劳动、创造了社会繁荣,开凿了大运河。他们英勇斗争,推翻暴君隋炀帝,使以后的几代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不得不宽政爱民。当时,人民起义的杰出代表是瓦岗军。

边讲边指板书和地图。

下课。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44.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