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考点]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94】生活处处有哲学(ⅱ)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②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点95】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ⅱ)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地、零散、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把零散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具有严密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③方法论:用世界观做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96】哲学的基本问题(ⅰ)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①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
【考点9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ⅱ)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1)唯物主义:①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等同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考点98】社会变革的先导(ⅰ)
(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考点9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考点10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101】世界的物质性(ⅰ)123456789
(1)自然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方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3)总之,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能动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考点10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ⅰ)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③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考点103】运动是有规律的(ⅲ)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①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自觉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考点104】意识的本质(ⅱ)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3)(从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105】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ⅱ)
(1)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123456789
(2)人能够能动地任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考点106】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ⅲ)
人的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并且使人能够制造和使用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工具,按照计划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在自然界打上自己的意志的印记,因而对自然界起着真正的改造作用。
(1)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的意念、意图、情绪、意志是人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活动的动机部分,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考点10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ⅳ)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108】实践及其特点(ⅰ)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考点10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ⅳ)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②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③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123456789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了实践,任何认识都会失去其意义。
【考点110】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ⅱ)
(1)真理是客观的。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就会变成缪误。②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缪误。③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缪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11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ⅲ)
(1)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联系普遍性的表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客观性的含义: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联系客观性的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①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③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④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11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ⅳ)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原理: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第一,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第二,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密不可分的。第一,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二,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123456789
方法论:第一,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第二,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从实践方面来看,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考点11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ⅰ)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11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ⅲ)
(1)前途是光明的。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因为:a.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b.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分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2)做好量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第三,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③方法论:第一,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注意反对两个极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第三,坚持适度原则。
【考点11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ⅱ)
(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123456789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
【考点1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ⅱ)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②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考点11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ⅲ)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a.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a.原理: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123456789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理论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③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④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考点118】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ⅱ)
(1)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的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考点119】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ⅱ)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12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ⅰ)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考点12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ⅱ)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123456789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②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考点1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ⅱ)
(1)人民群众的概念: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①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考点12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ⅱ)
(1)党的群众观点: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考点124】人的价值(ⅰ)
(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①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②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考点12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ⅲ)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考点12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ⅱ)123456789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从不同阶级的角度看,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考点12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ⅳ)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①价值的实现方式: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①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2345678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201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