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途径_文化创新的途径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文化生活同步试题5-2
一、选择题
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常常要面对其他文化。在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中,“见贤思齐”是我们的理念。回答1-2题。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这就要求我们
a.用优秀民族的文化改造本民族的文化
b.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2.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所崇尚的“见贤思齐”与有些人所主张的“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①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②能否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③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是否承认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XX年11月11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公布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五个福娃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这说明
a、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b、文化创新和发展离不开继承
c、传统艺术可以一成不变地继承下来d、传统艺术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没有创新,文化就会萎缩,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回答4-5题。
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于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域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告诉我们,文化创新要
a.保持民族文化特性b.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坚持与时俱进d.抵御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蚀
xx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回答6—8题。
6.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密切关系,说明
a、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科技进步决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c、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d、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7.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就意味着
① 文化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要勇于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② 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又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发展创新文化,必须:
①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全面吸收外国文化④坚持正确方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1234
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褒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网载文指出,悠久的文化传统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创新、转化,才能成为“软实力”。这说明
a.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c.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文化继承
d.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和融合
11.相声源于解放前的北京,天桥一代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后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说明
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批判
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
12.XX年5月20日深圳文化网载文指出,文化创新要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文化创新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是在强调文化创新要
a.体现时代精神b.面向世界
c.继承传统d.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13.XX年4月20日,xx访问美国时发表演讲指出,应该尊重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性特点,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共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这告诉我们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b.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差别
c.对外国的文化应该全面吸收
d.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4.根据上题材料,我们之所以要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共同维护世界多样性,是因为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5.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冲击。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受到严重威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
a.必须反对“封闭主义”b.要注意克服“民族虚无主义”
c.应注意防止外来文化的传播d.要注意克服“守旧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形成了独立的佛教文化。比如在艺术上丰富了中国的绘画、雕塑、舞蹈、音乐;印度梵文的传入,使中国产生了音律学,佛教中“禅”的思想丰富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以至于到了“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的地步。
18世纪在华耶稣教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就是从这些著作中形成对中国的印象:“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起便写得合乎理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这些启蒙思想家依照他们心目里的中国的形象。进一步完善了他们的启蒙思想,向欧洲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发起猛烈的攻击。1234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8..“文化齐鲁,风扬天下”。XX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会徽《齐鲁风》以“山”字为基础形态,表意泰山,体现山东;中间一座高峰,寓意先进文化,又暗含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泰斗地位。彩虹当空舞,鸟儿振翅飞,黄河水滔滔,三者的形态巧妙融合,象征着山东文化灿烂缤纷、源远流长,更预示着山东文化产业将要腾空飞越,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煌煌诗作《诗经》中,赫赫有述我齐鲁人文风情的《齐风》和《鲁颂》。现代与远古相对接,美术与文学相碰撞,产生了文博会会徽响亮的名字——《齐鲁风》。《齐鲁风》闪亮登场,凝聚了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公众的热情支持。
(1)文博会会徽《齐鲁风》的设计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
(2)《齐鲁风》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苗登宇、副教授孙大刚等创作的,因此有人认为,文化创作源于文化创作者的想象。谈谈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19.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了对外来文化应该发扬“拿来主义”,实质上也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鼓吹“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主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
(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有何本质区别?
(2)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5:dabbc6-10:abdbb11-15:caabb
16.(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7.不矛盾.(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2)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合作、共处.(3)只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
18.(1)①《齐鲁风》以“山”字为基础形态,融合了彩虹飞舞、鸟儿飞翔、黄河滔滔三种形态,表达了山东文化产业将要腾飞的事实,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齐鲁风》的设计体现了现代与远古相对接,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齐鲁风》被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这是文化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和加工,说明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④《齐鲁风》闪亮登场,凝聚了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公众的热情支持,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①文化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创作者的作用,也离不开文化创作者的想象。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者必须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1234
19.(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是一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态度。
(2)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文化创新必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基于传统,不等于沉迷于传统、简单回归传统。而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吸收和借鉴,不是简单组合和移植。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在吸收和借鉴中不断发展自我。
在对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问题上要坚决反对全盘吸收和全盘抛弃的错误做法。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76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