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常绪春|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高二政治教案 2014-08-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政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123456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 讲述小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
问题;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故事、
回答问题(感知农夫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有这样的想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引入新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问题: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二者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整理 整体框架形成
历史问题 思考: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谜吗?在哲学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是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迷惑? 学生讲授斯芬克斯之谜,归纳、探究人类在社会领域陷于唯心主义的原因 挖掘社会
共鸣 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12345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 问题: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生交流发言 概念学习
 总结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练习 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bcdf          )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
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社会存在,哪些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
问题: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总结交流 探究关系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阐述内涵 深入自主理解
 问题:不同的阶级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合作交流 理论实际化
 教师解析 
 问题
你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
 
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抽象知识具体化
 总结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问题:同学们能够举出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知识具体化
教师总结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知识框架 框架形成
 学生校正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析:社会意识一旦生成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 深化理解
 答案对正 a、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123456
(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b、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的本质 有人说马克思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同期的哲学派别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析社会,回答问题 知识升华
 出示漫画《趁年轻多干点》
思考:不同时期的人,观点为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总结 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唯物:(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观点生成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师教授 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过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 引导学习
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探究 思考: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 学生回答: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引导学习
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结: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阐述,并举例 自我学习
掌握规律
 解析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123456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阅读课文、阐述 变相思考
 解析 ①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段提升
总结两项关系之间的联系 
过渡 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 学生总结,提升 提升推导能力
社会发展趋势 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引导深化认识
明确 阶级矛盾
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
社会发展趋势 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段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XX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治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b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2、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d

a、①③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123456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4、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c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c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6.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b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zhengzhijiaoan/2160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