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圈中的数学]“转圈”中的数学

高二数学教案 2014-06-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案例及点评执教:荆门市京山实验中学/程诗春点评:荆门市教研室/罗昭旭摘自:《荆门教育信息网》我们的数学教材、数学教师乃至数学教学总是那么一幅正儿八经的数学面孔:抽象化、符号化、程式化,使得原本生气勃勃的青少年对数学望而生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活动产生了数学,社会生活充满了数学,我们何不将数学的“真实”(背景、情境、发生过程等)再现给孩子们!本此目的,在执教多边形外角和时,作了如下尝试.课例:首先,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引出课题:多边形的外角和。结合图形(如下图所示),老师和学生共同明确了多边形的外角及外角和的意义后,提出问题:请你想一想,下列图中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外角和m3、m4及m5,哪个大?然后分组计算讨论.T:同学们有什么发现?S1:它们的外角和总是360°,与边数无关.T:那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有关,而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一个周角呢?你不感觉到意外吗?(激发求知欲望)S2:可以用内角和(n-2).180°来说明它的正确性.(具体推导略)T:不错.哪位同学能有更确切的见解?比方说你们由周角会想到什么?(点击思维火花)S3:每个顶点处转动一个角度,正好联成一个周角.T:S3的见解太妙了,转了一圈就是一个周角,360°就是转了一圈.那么同学们会转圈吗?(刺激活动兴趣)S:(齐答)会!我们每天早锻炼跑步就是在操场上转圈.T:(如图)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请思考:问题(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在图上标出.问题(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S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分别是∠1、∠2、∠3、∠4、∠5.S2:我想小明在点A处第1次转身前后视线夹角为∠1,同样在点B处第2次转身可得∠2,在C处第3次转身得∠3,在点D处第4次转身得∠4,点E处第5次转身得∠5后,他与他原来方向一致,刚好转了一圈,由此我想这五个外角的和是3600.[学生对问题(1)、(1)的解决充分展示了他们思考的全程,同时也充分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数学,形成数学结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同成长.]S3:沿各边行走,应该说他的视线恰好扫过了一圈.S4:我在某一顶点沿各边方向转动一圈,恰好形成一个周角.T:好极了,S4回答得真精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今天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360°.周而复始,原来如此!现在我们把转圈的过程搬到黑板上来.(教师拿来出圆规,使一边与六边形的一边重合,另一边沿着各边方向旋转……,直至最终重合在一起,形成周角)此时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什么关系?(自然过渡,恰到好处的抽象.)S5: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同位角. S6:这相当于在一个顶点处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而并未改变外角的大小.T:Very good!一语道破了天机!可见数学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实际,再现了“数学----生活”的主题.)T:好,非常好!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周角这一有趣的结论.这里不妨再回头比较一下它和多边形内角和的联系与区别.(照应前面S2说过的话)S7:根据内角与外角互为邻补角,可以由内角和推导出外角和.S8:多边形内角和随边数增加而增加,而外角和始终为周角.S9:(举手)老师,也可以由外角和推导内角和.T:太好了!其实在前面探讨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们是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基础的,而用外角和来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更为方便.请大家填写下列表格,作为课外的探讨.多边形顶点的个数内外角总和内角和外角和333×180°180°360°445566……………nn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慰.说实话,从事数学教学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在追求,在探索,但始终未能跳出“灌输”的窠臼.应该说也是在没完没了的“转圈”,就像多边形外角和为360°,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每次都是轻松地带过,而未能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个“圈”.直到今天,在这个“转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周角,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全新的理念及其课程观.点评: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从定理到定理,用公式推公式,数学知识真实而生动的背景、情景及发生过程被掩盖得严严实实.比如多边形的外角和,我们总是用内角和一证了之,没有任何探究过程,更谈不上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本节课打破惯例,在师生共同的“转圈”活动中观察、体验,让学生真正看到了多边形外角和是一个周角,再现了数学知识的真实背景及其本质内涵,学生当然不会把360°当作一个简单的数据去记忆了.它留给孩子们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鲜活又纯真的“梨子的滋味”,天经地义的结果和“原来如此”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9295.html

  • 中职数学教案不等式_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地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小学数学教案课题_数学教案-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高中_不等式的性质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_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二)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直线的方程有几种]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圆的方程】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