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

高二数学教案 2014-05-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5)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根据一次函数与其图像——直线的关系导出直线方程的概念;其次为进一步研究直线,建立了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进而建立直线斜率的概念,从而实现了直线的方向或者说直线的倾斜角这一直线的几何属性向直线的斜率这一代数属性的转变;最后推导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这些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斜率概念,熟练把握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对于用直线的倾斜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并不难接受,但是,为什么要定义直线的斜率,为什么把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两个问题却并不轻易接受.
    2.教法建议
    (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三大项: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学生思维也对应三个高潮: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如何建立.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有三个阶段
    ①在教学中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通过讨论明确用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如何定义这个角呢,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倾斜角的概念.
    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而斜率却不这样.学生还会认为用弧度制表示倾斜角不是一样可以数量化吗.再有,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而不用正弦、余弦或余切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熟悉到在直线的方程中体现的不是直线的倾斜角,而是倾斜角的正切,即直线方程(一次函数 的形式,下同)中x的系数恰好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设计:
    (1) α变化→直线变化→ 中的 系数 变化 (同时注重 的变化).
    (2) 中的 系数 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 (同时注重 的变化).
    运用上述正反两种变化的动态演示充分揭示直线方程中 系数与倾斜角正切的内在关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斜率概念是极有好处的.
    ③在进行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推导的教学中要注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课前要对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有关内容作一定的复习预备.1234
    ④在学习直线方程的概念时要通过举例清楚地指出两个条件,最好能用充要条件叙述直线方程的概念,强化直线与相应方程的对应关系.为将来学习曲线方程做好预备.
    (2)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宜采用启发引导法和讨论法,设计为启发、引导、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辩、交流、和评价.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的建立,这三项教学任务都是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争论,组织交流,参与评价.
    教学设计示例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
    (2)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4)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斜率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直线方程的概念
    如图1,对于一次函数 ,和它的图像——直线 有下面关系:
    (1)有序数对(0,1)满足函数 ,则直线上就有一点a,它的坐标是(0,1).
    (2)反过来,直线上点b(1,3),则有序实数对(1,3)就满足 .
    一般地,满足函数式 的每一对 , 的值,都是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 );
    反之,直线上每一点的坐标( , )都满足函数式 ,因此,一次函数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 的每一对x,y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
    从方程的角度看,函数 也可以看作是二元一次方程 ,这样满足一次函数 的每一对 , 的值“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 的解,使方程和直线建立了联系.
    定义: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以上定义改用集合表述: , 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集合,记作 .若(1) (2) ,则 .
    问:你能用充要条件叙述吗?
    答:一条直线是一个方程的直线,或者说这个方程是这条直线的方程的充要条件是…….
    (二)直线的倾斜角
    问题1
    请画出以下三个方程所表示的直线,并观察它们的异同.
    ; ;
    过定点,方向不同.
    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还有其他方法吗?或者说假如只给出一点,要确定这条直线还应增加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回忆、回答:这条直线的方向,或者说倾斜程度.1234
    导入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如何刻画直线的方向.
    问题2
    在坐标系中的一条直线,我们用怎样的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呢?讨论之前我们可以设想这个角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不仅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的.
    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过程中会有错误和不严谨之处,教师注重引导.
    通过讨论认为:应选择α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表明一个方向可以有无穷多个角,这里只需一个角即可(开始时可能有学生认为有四个角或两个角),当然用最小的正角.从而得到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板书
    定义: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 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 的倾斜角.
    (教师强调三点:(1)直线向上的方向,(2) 轴的正方向,(3)最小正角.)
    非凡地,当 与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倾斜角为0°.
    由此定义,角的范围如何?
    0°≤α<180°或0≤α<π 如图3
    至此问题2已经解决了,回顾一下是怎么解决的.
    (三)直线的斜率
    问题3
    下面我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倾斜角分别是30°、45°、135°的直线,并试着写出它们的直线方程.然后观察思考:
    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直线,写出方程.
    30° ?à =
    45° ?à =
    135°?à =
    (注:学生对于写出倾斜角是45°、135°的直线方程不会困难,但对于倾斜角是30°可能有困难,此时可启发学生借用三角函数中的30°角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来解决.)
    演示动画
    观察直线变化,倾斜角变化,直线方程中 系数变化的关系
    (1) 直线变化→α变化→ 中的 系数 变化 (同时注重 α的变化).
    (2) 中的x系数k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 (同时注重 α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出倾斜角与 的系数的关系:倾斜角不同,方程中 的系数不同,而且这个系数正是倾斜角的正切!
    板书
    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记作 ,即 .
    这样我们定义了一个从“形”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 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现在我们又定义一个从“数”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 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斜率.
    指出下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 = (2) = tg60° (3) = tg(30°)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一起订正:(1)120°; (2)60°;(3)150°(为什么不是30°呢?)
    画图,指出倾斜角和斜率.
    结合图3(也可以演示动画),观察倾斜角变化时,斜率的变化情况.1234
    注重:当倾斜角为90°时,斜率不存在.
    α=0° ?à =0
    0°<α<90° ?à >0
    α=90° ?à 不存在
    90°<α<180°?à <0
    (四)直线过两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问题4
    假如给定直线的倾斜角,我们当然可以根据斜率的定义 =tgα求出直线的斜率;
    假如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直线是确定的,倾斜角也是确定的,斜率就是确定的,那么又怎么求出直线的斜率呢?
    即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求直线p1p2的斜率.
    思路分析:
    首先由学生提出思路,教师启发、引导:
    运用正切定义,解决问题.
    (1)正切函数定义是什么?(终边上任一点的纵坐标比横坐标.)
    (2)角α是“标准位置”吗?(不是.)
    (3)如何把角α放在“标准位置”?(平移向量 ,使p1与原点重合,得到新向量 .)
    (4)p的坐标是多少?(x2x1,y2y1)
    (5)直线的斜率是多少? =tgα= (x1≠x2)
    (6)假如p1 和p2的顺序不同,结果还一样吗?(一样).
    评价:注重公式中x1≠x2,即直线p1 p2不垂直x轴.因此当直线p1p2不垂直x轴时,由已知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得斜率,而不需要求出倾斜角.
    练习
    (1)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 α?
    (2)任意直线有倾斜角,则任意直线都有斜率?
    (3)直线 (330°)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多少?
    (4)求经过两点 (0,0)、 (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5)课本第37页练习第2、4题.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个别辅导,订正答案(答案略).
    总结
    教师引导:首先回顾前边提出的问题是否都已解决.再看下边的问题:
    (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要注重什么?
    (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一一对应吗?
    (3)已知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斜率公式中脚标1和2有顺序吗?
    学生边讨论边总结:
    (1)向上的方向,正方向,最小,正角.(2)不是,当α=90°时, α不存在.
    (3) = ( ),没有.
    作业
    1.课本第37页习题7.1第3、4、5题.
    2.思考题
    (1)方程 是单位圆的方程吗?
    (2)你能说出过原点,倾斜角是45°的直线方程吗?
    (3)你能说出过原点,斜率是2的直线方程吗?
    (4)你能说出过(1,1)点,斜率是2的直线方程吗?
    板书设计
    7.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直线方程
    二、直线的倾斜角
    三、直线的斜率
    四、斜率公式
    练习
    小结
    作业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9172.html

  • 中职数学教案不等式_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地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小学数学教案课题_数学教案-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不等式的性质高中_不等式的性质2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椭圆_数学教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二)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直线的方程有几种]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圆的方程】圆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 (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

    发布于:2014-06-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